“醫易相通”對中醫藥學的影響占有著主導地位,與中華養生學一脈相承,以其獨特的生命哲學和實踐,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係。《易經》裏有“養正則吉”這句話對於中醫曆代養生家影響很大。養生的“正”是指什麼?怎樣才算“正”呢?《易經》有個頤卦,頤,就是頤養。我們現在常說頤養天年,就是通過養生活動應該活到的歲數。頤卦的卦象是“艮上雷下”。艮代表山,山象征著穩定靜止;雷是自然現象,突然空中炸響,所以象征激蕩起動。上靜下動,可以推斷出作者的意願思想。“正”就是一種陰陽平衡的自然狀態,這裏靜止的山和震動的雷達到了陰陽性質與所處位置的陰陽相符。就是說事物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則為“中正”。中華養生學的基本思想就是“內養正氣,外慎邪氣”。它的原始哲學淵源就是《易經》的養正思想。任何養生保健措施、方法都應該和人的正常生理活動相適應,任何“過”和“不及”都不利於健康。《周易》為此後的養生家們指出了正確的養生方向。
保命全形,追求的境界是“天人合一,物我兩忘”。防養一體,知者樂,仁者壽,修身養性同功。寓養於樂,強身健體的同時又能與中華的傳統文化相通、相依。將養生寓於書法、繪畫、園林之中;寓於音樂、舞蹈、琴、棋、詩、戲之中。曆代的許多有名望的書法家、畫家、詩人他們實際上就是養生家。這是中國所獨有的,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華養生術的門類豐富,技藝精湛,各臻其妙,一招一式,招式組合又很講究套路合成。有普遍簡捷適用的養生術,如導引、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健身操等;也有適合不同年齡、性別、不同條件、不同要求的養生保健功法,如氣功、推拿、按摩、食養、食療、藥物治病、房事養生術、駐顏術等等諸多類別,各種養生類別中又有多種功法。它們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數千年時間證明,它不愧為造福蒼生的一大瑰寶。總之,“天佑蒼生創歧黃”,從古至今中華養生學和中醫藥學一直在為人類的養生保健做出重大貢獻。也將成為人類追求健康,實現長壽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