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養生學中醫原理及實操指南03(1 / 1)

第一卷上篇 第2章哲學與中醫學、人體科學

1.中華古代哲學與中醫理論

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是對物質世界運動規律的理性認識。中華古代哲學是我國智慧的先人們對宇宙的存在、發生、發展、變化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是古人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哲學思想。《周易》就是中國哲學、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一部巨著。醫學是研究人類生命過程以及同疾病作鬥爭的科學體係,醫學要探索生命的奧秘,尋求保健和治病的方法就必須借助哲學,借助人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方法來構建自己的理論。把健康長壽作為研究的目標,以其獨特的生命哲學和實踐完成自己的理論體係。誕生於中國古代的中醫學,在形成和發展中就是充分借助了當時先進的哲學思想: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這三個哲學理論。其中精氣學說作為一種自然觀,由此產生了中醫學氣化論內容,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陰陽學說、五行學說作為方法論,促進了中醫基本學科框架的構築,並且與醫學內容融為一體成為中醫藥學理論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三個中華哲學理論各有特點、又相互關聯,是中國古代哲學理論滲透到醫學領域之後,由大量的臨床實踐升華到理論的高度,構成了中醫的理論體係,並貫穿於、運用於中醫學的每一層麵。隻有深刻地領會這些哲學內容,才能有效地學習並掌握中醫理論。就精氣學而言,其側重於探討物質世界的本源,運用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規律,以及氣的彌散與聚合運動,揭示物質時空的存在狀態和相互間的廣泛聯係,從而肯定物質世界的同一性。萬物始於氣,氣又分為陰氣和陽氣,氣所聚合的有形之物,又有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麵,這就是陰陽學說著重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以及事物內部陰陽雙方的交感互藏、對立製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和相互轉化的關係,古人通過對自然界的長期觀察和生活實踐,逐步把太陽、男性、熱、光亮等帶有向上的,外向的,肯定的,積極的,劇烈運動的屬性都歸納為陽;而把月亮、女性、冷、黑暗等帶有下沉的,內守的,否定的消極的,相對靜止的屬性都歸納為陰。並由此總結出一套陰陽相互作用的學說,來解釋說明世界上萬事萬物的產生、發展和相互關係。中醫學則以此解釋人體的結構、生理、病理、指導診斷和治療用藥。氣所聚合的具體物質,各有不同的本質屬性,因此可以歸納為:木、火、土、金、水五類。並都存在著對立統一的陰陽兩方麵。以“五”為基數來解釋,事物之間生克製化的關係,尤其在以五髒為中心的整體觀的建立過程中,五行學說發揮了巨大作用。五行學說的主要內容,就是以五行之間的相生相克關係,來探索和闡述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相互協調平衡的整體性和統一性。同時又以五行之間的相乘和相侮,來探索和闡述萬物之間的協調平衡被破壞後的相互影響。相生規律:就是相互滋生、促進、發展的意思。因為有相生關係,五行才綿綿不絕運動、生化,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又生火……。相克規律:就是相互克製、製約、克服的意思。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又克土……。五行相生關係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這兩方麵的關係,生我的是“母”,我生的是“子”,這叫“子母關係”。

相克關係中,任何一行都有“我克”和“克我”這兩方麵的關係。我克都為我“所勝”,克我者為我“所不勝”這叫“所勝和所不勝”的關係。還有“相乘”和“相侮”的關係。相乘,是指過度的相克;相侮,也稱“反克”是指原本自己是可以克勝的一方,卻反而被克勝,與相克正相反。

我國古代的哲學家——思想家,用陰陽學說、五行學說來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變化和發展,中醫學理論則用它來說明生理、病理上的種種現象,含有唯物論和辯證法的思想。陰陽學說、五行學說是以精氣學說為基礎的,在對物質世界來源的認知方麵,二者都從屬於精氣學說。張介賓對三者評價說:“五行即陰陽之質,陰陽即五行之氣。氣非質不立,質非氣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陰陽之精氣也。”在中醫理論的構建中,三者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並繼續影響著中醫理論的發展,在醫學的具體運用中,必須將三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才可能對人體的生理病理進行較為合理的解釋,從而起到世界觀、方法論兩個哲學思想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