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養生學中醫原理及實操指南12(1 / 3)

第二卷下篇 第9章健康的四大要素和戒煙限酒

1.維持健康的四大要素

1.1積極樂觀的心態

心理平衡——健康的金鑰匙

積極樂觀的心態首先是精神意誌上的心理健康,才有真正的健康。中醫學理論上的外感六淫之邪視做外因;內傷七情視為內因;而跌仆外傷、蟲蛇咬襲及意外損傷均是屬不內外因。這就是六淫多發外感疾病,七情多為內傷雜病;中醫病因學上內因、外因、不內外因的“三因學說”。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就是人的精神情誌上的變化。大喜傷心,大怒傷肝,憂思傷脾,悲傷肺,驚恐傷腎是精神情誌傷及五髒、五係統,而成為內傷七情即內因發病的主要理論特點。所謂“笑一笑十年少”,快樂是抵抗疾病的最佳良藥,心情的好壞有時能夠主宰一個人的生命。日本科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將一個極度憤怒人的血液,注入一隻豚鼠體內,幾分鍾後即死亡。可見生氣時所產生的毒素之大。有一位哲人這樣講:“生活像鏡子,你哭他也哭,你笑他也笑,”多麼深入淺出,又多麼令人深思。因此要保持樂觀向上的“心”,助人為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營造出好的心境,既能貢獻社會,又可享受快樂、美好的人生。總之心理健康、平衡對於疾病、康複、健康、長壽乃至事業都起著重大的作用。

1.2充足的睡眠

充足睡眠——天然的補藥

任何生物都離不開睡眠,沒有睡眠就無法維持生命活動,因此睡眠與生存具有同等意義。據科學家研究,“人所需最佳睡眠時間是6-8小時,至少應保持6小時的深度睡眠。”睡眠是人體機能的一個必須的修複過程,睡眠好了,精神才會充沛。前麵已經講過,筆者認為睡眠是世界上最好的人體自身調理治療方法。可以說睡眠是天然的補藥。隻有充分睡眠才能消除疲勞,保護大腦。所以睡眠是人類養生的第一需要。英國一大學睡眠研究所研究證實:深度睡眠時,激素分泌加快,能產生更多的抗體,增加了抵抗力。兒童的生長速度在睡眠狀態下增快,是因生長激素持續數小時維持在較高水平;所以要讓兒童身高增長,就要保持足夠的睡眠。英國學者還證實:人體皮膚細胞的更新,在睡眠時比白天快一倍,由於在睡眠過程中皮膚表麵的分泌和清除過程加強,毛細血管循環增強,加快了皮膚的再生,因此充足的睡眠是皮膚美容的保證。保證睡眠可有利於美容,莎士比亞也把睡眠稱作“生命宴席上的滋補品”。巴甫洛夫則稱睡眠是神經係統的“鎮靜劑”。近年來美國凱斯儲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研究發現:“睡眠不足6小時可致結腸癌的風險患病機率比睡眠大於7小時高50%,原因可能:一是睡眠不足減少褪黑素的產生,褪黑素是一種很強的內源性自由基清除劑,參與抗氧化作用,防止細胞產生氧化損傷;二是睡眠不足的人易產生胰島素抵抗,而胰島素抵抗和惡性腫瘤有一定的關聯”。遺傳學專家對老鼠實驗研究後認為:“睡與醒是大腦新陳代謝循環的一部分。據此看來,睡眠是細胞用來補給和構建工作的時間”。這似乎與筆者所說的“睡眠是世界上最好的人本自身調理方法,睡眠是天然的補藥,是人類養生的第一需要”這一觀點完全一致。

1.3適量的運動

適量運動——生命在於運動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分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有氧運動是散步、慢跑、遊泳戲水、打羽毛球、練八段錦、太極拳、保健操等。體能消耗不太大的運動,經常做有益身心的健康。而無氧運動如打籃球,百米衝刺等激烈的運動,消耗體能,且大量汗出帶走人體的礦物質,不宜常做。以前經常講的勞逸適度,起居有常,是強調不能過勞,注意休息以恢複體能。現代人的工作條件、環境不是過勞而是身體上的勞動、活動太少了,必需增加有規律的適量的運動鍛煉,以給力於有形軀體的鍛煉保養。筆者推崇的是在我國廣泛流行的太極拳運動。因為太極拳要求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立身中正、意守丹田、以腰為樞、鬆胯圓檔、虛實分明、升降開闔、氣機鼓蕩,心安神靜,動作輕靈圓活,以意引氣,以氣運身,使全身放鬆、安靜、自然,呼吸均勻細長,如行雲流水一般進行鍛煉。它不僅運動了肌骨,而且由外動引起內動,也使內髒得到了良好的鍛煉。太極生陰陽,這種運動原則是法於陰陽,故名“太極拳”。美國老年協會對太極拳做過研究,分兩組老人,一組練健身房的器械,天天練肌肉;另一組一分錢不花,練太極拳。結果一對比,練太極拳的這組,平衡功能好,腦子反應快,走路不摔跤,骨折發生率減少50%,最後美國人得出一個結論:非常佩服中國人的智慧,不花一分錢的太極拳比現代化的器械效果好得多。當然年輕人有條件能夠經常做器械運動,也是很好的體能和強身健體的鍛煉方法。聞雞起舞,晨間鍛煉,是我國從古代傳下來的良好習慣,我們不能無視自然規律,人的健康狀況良好,一天中任何時候運動都可以,如果有心血管病就適合在下午4-6時即申時活動。大霧天氣不僅使空氣汙染重而且濕度大氧含量變小也不宜晨練,要在日出之後為宜。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修身養命學問中的“煉氣”和養生家們重視的有形身體的那些有氧運動鍛煉都應該多做些,並且貴在堅持,持之以恒才能做到“身形合一”“形與神俱,而盡其天年”。適量的運動是幾千年來健康長壽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1.4均衡的營養

均衡營養——結構科學合理就健康

“吃”是後天水穀精微的來源,由吃來不斷地填補人體的耗能,以充盛、調補消耗的腎陽,這是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第一需要,能夠活著所必須的。正所謂中醫講的一句話:“有一分胃氣,就有一分生機。”吃都不能了,新陳代謝停止,人就消亡了。“吃”中大有學問,可以吃出疾病,更可以吃出健康。講究食療、食養(參閱前麵飲食療法)可以治愈疾病,固攝機體,增強體質,保生和養精氣,延年益壽。以前說“人要吃飽飯”,後來說“吃得飽不如吃得好”,現在說“吃得好不如吃得營養均衡”。應該有科學合理的良好的飲食習慣。當前營養過剩和營養缺乏,是困擾中國社會公眾的主要健康問題。因此要製訂符合國人群體的營養標準和膳食指南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中華醫學會根據中國人的飲食結構調製了一個食物金字塔。成人每天攝入的食物應該是這樣的結構才較為科學。現轉承於此,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