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介紹一下《日本長壽學家總結長壽飲食秘訣》於2011年底發表的文章供參考:家森辛博士在世界衛生組織的資助下,用了25年,走進25個國家,尋訪了61個長壽地區的飲食秘密,以科學的態度披露了“長壽食物”,被稱為“有史以來最有權威的長壽飲食調查”。
他說:“20多年的研究使他明白了一件事,壽命的長短取決於一個字——吃。”有人說這不完整啊!他說:“要找出一個共同的長壽食譜,卻容易滑入錯誤的方向。作為人類雖有共性,但由於分布於地球各處,地域、族群差別很大。每個族群長期形成了不同的飲食習慣,形成了和當地大自然相和諧的個體。所謂統一的食譜,隻能破壞這個和諧,不一定有益健康長壽。”他經過調查總結出以下長壽十大原則(其中前八條都是飲食):
1.少吃鹽;2.少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特別是動物脂肪高的食物;3.多吃蔬菜與水果;4.多吃乳製品;5.多吃魚類與大豆製品;6.很多人一起,熱鬧的用餐;7.食材均衡;8.每天都有一餐吃飽吃好;9.相信自己可以長壽;10.對生活抱持樂觀的態度。
這些原則中他注重的是“每天都有一餐吃飽吃好”。他選擇的是早餐包括:一盒酸奶:把芝麻、黃豆、茶葉一起磨成未,沏成糊糊,加水果幹或堅果幹攪拌食用,可預防高血壓、動脈硬化、骨質疏鬆等病;用胡蘿卜、豆腐、菇類等做成的味增湯,其中的食物纖維和鉀對控製血壓很有用處。
他還講了在我國新疆不同的飲食習慣有不同的結果:在阿勒泰地區健康檢查,居民主要是哈薩克族過著遊牧生活,由於經常遷移,當然不可能種植蔬菜水果。他們的主食是羊肉以及羊做成的奶油、奶酪。就連麵包也不是直接食用,而是用羊油煎過再吃。喜歡喝加鹽的酥油茶,鹽與脂肪的組合成為生活習慣病的元凶。肉類食物提高血中的膽固醇值,造成動脈硬化與心肌梗死,即使充分運動(每天騎馬趕羊)仍無濟於事,發現這裏超過60歲的老人少見;許多都是30幾歲就猝死;常見不少50左右的人罹患腦梗塞、癱瘓的牧民。然而來到吐魯番地區這裏到處流水潺潺、綠意盎然。人們建造了無數的名為“坎兒井”的人工水利設施,有效地將天山山脈融化的雪水引入城鎮。雪水流入地下,會變成飽含鈣質的礦泉水,身體吸收適量的鈣質能預防高血壓,這是當地民眾高壽的原因之一。水源充沛,又可栽培大量蔬菜水果,並且品種繁多。夏季雖高溫當地盛產哈密瓜、西瓜等甜美水果,且能在地下儲藏過冬,冬季和來年可繼續大量食用,冬季還能吃到大量多樣的水果幹,如葡萄幹等。當地的主食名為“手抓飯”。是將烤過後去了油的羊肉,加上洋蔥(含槲皮素預防動脈硬化)、胡蘿卜(含豐富的抗氧化的β胡蘿卜素抑製老化元凶——氧自由基)與少量的米同熬煮一小時食用。吐魯番人把葡萄幹與梅子幹混合起來加點香料與石榴醋等作為調味料,撒在肉串上美味無比,營養豐富均衡。檢查一位108歲的老婆婆,不僅血壓正常,思路清晰,口齒清楚,全家子孫50多人每天同餐,其樂無比。來到和田這裏到處都是壽星,維吾爾自治區800多位百歲老人有200位住在這裏。集市上看到非常多的年紀一大把卻神采奕奕的老人家。體檢中有一對男120歲女110歲的老夫婦,頭腦清晰,動作敏捷得讓人羨慕。和田這裏也是水果天堂,桃子、蘋果、葡萄、梨還有木瓜、西瓜、香瓜、冬季葡萄幹等水果幹,他們還常飲自釀葡萄酒,均有益健康。
他還在調查報告中稱:蘇格蘭人心肌梗塞率居歐洲第一。食物中脂肪含量高,但因為蘇格蘭人認為“蔬菜是羊的食物,和草沒什麼區別,不是給人吃的”,所以高比例的死於心髒病。
“法國悖論”偏好美食,做菜使用大量牛油、奶油,膽固醇量高,但是民眾喜好綠色蔬菜又喝紅葡萄酒(富含抗氧化作用的多酚可預防動脈硬化)十分狂熱。正是因為如此奇特的飲食習慣,法國人才能出乎意料的健康(心梗致死率低)成為國際醫學界公認的“悖論”。蘇格蘭人不吃蔬菜,決定了他們不能像法國人那樣那麼幸運那麼長壽。
他還說:“坦桑尼亞的馬塞族人是沒有高血壓的民族,做健康檢查,即使60歲者也沒有任何高血壓患者,一時不敢相信,甚至懷疑從日本帶去的血壓計出了故障”。經調查發現,他們的傳統飲食完全不使用鹽,當地人無論男女老幼,每天平均喝2-3升酸奶(單靠喝酸奶每天可攝取2.5克的鈉)。把玉米粉混入酸奶一起吃,稱“馬滋伊哇”,像燕麥片一樣口感很好。
澳大利亞堪稱長壽之國。而該國土著人平均壽命比全國平均水平少20歲以上,55-60歲的民眾中百分之百的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就是將以往千百年來過著粗食生活,改為飲食過量,糖、麵及大量鹽與脂肪食材取代了當地傳統飲食習慣的結果。
日本國民平均壽命女性86歲(排名世界第一),男性79歲(世界第二)。調查研究發現,日本人長壽的主要原因是民眾喜好的日本傳統食物。近年來日本健康食物的流行語為“豆麻藻菜魚菇芋”和主要的能量來源——米飯,再加上西方的長壽食物——酸奶。從而融合成為東西方的長壽食物。
因此,世人長壽的秘訣就在於此,在於飲食。大千世界中,無論東方人還是西方人,豆、麻、藻、菜、魚、菇、芋、米飯、酸奶,該吃的就是這些食材,人類就會健康而長壽。所以說長壽還是短命,夭折或健康,歸根結底,是由日常飲食決定的。
中華首席健康教育家洪昭光講的健康四大基石,源自1984年維多利亞宣言的四大基礎。其中第一基石稱:合理膳食一、二、三、四、五。“一”是每日一袋牛奶;“二”每日250g碳水化合物,相當於穀物300g即六兩主食;“三”是每日3-4份高蛋白(1份高蛋白指50g瘦肉,或一個雞蛋,或100g豆腐,或100g雞、鴨、鵝肉,或100g魚、蝦,或25g黃豆),一天3份,是指早上一個煮雞蛋,這是1份;中午一個肉片炒黃瓜,這是第2份;晚上100g豆腐泡再加100g魚,這就是3份了。為什麼要3份呢?就像牙齒的結構,也是有比例的。人有32顆牙齒,其中四顆是犬齒,吃肉用的;28顆是門齒和臼齒,用來切斷和磨碎蔬菜和米麵的。科學家從解剖結構上看人更類似食草動物,腸道長、牙齒鈍,與其它雜食和食肉動物明顯有別。也就是說人本來是吃素的。所以人天生就是該吃素,以素食為主。“四”是進餐四句話:有粗有細,不甜不鹹,三四五頓,七八分飽。“五”是蔬菜和水果各500g。飲食中的紅、黃、綠、白、黑。“紅”是一天一個西紅柿(特別提醒男同誌一天吃一兩個,可使前列腺癌減少45%),健康人少量飲用紅灑,每日不超過50-100ml,可預防動脈硬化。“黃”是紅黃色蔬菜。含有豐富維生素A,增強人體的抵抗力。“綠”是綠茶。含抗氧化自由基,有助於減少腫瘤,動脈硬化,延緩衰老益壽。“白”是燕麥粉、片,能減肥降脂,預防糖尿病,而且營養豐富。“黑”是黑木耳。降低血黏度,稀釋血液,預防腦血栓,冠心病(注意不要吃多了,假如吃一碗黑木耳會抗凝,出血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