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拂曉,紅軍再次搶占東固附近的方石嶺,截住逃向吉安的敵蔣鼎文部及韓德勤五十四師,激戰至上午9時,俘敵5000餘人,繳獲各種槍支4500餘支,為反“圍剿”的最後勝利又添上了光輝的一筆。
來不及休整的紅軍戰士又踏上了新的征程,一支支隊伍正向瑞金方向進發。當隊伍行至東固六渡凹時,突然,三架敵機從山後竄了出來,在天空盤旋著,向紅軍瘋狂掃射。
六渡凹是東固南端的一塊穀地,四處布滿了紅土、淺溪,隻有幾處草坡,而且樹木稀落,不足以成為屏障。在敵機的轟炸下,紅軍傷亡慘重,黃公略隨即指揮部隊隱蔽在僅有的幾處草地裏,這時他突然發現七師部隊還未找到隱蔽所,遂不顧一切跳下山坡,指揮部隊隱蔽。
後來據參謀長陳奇涵回憶,“本來黃公略不會有事,但他甩開警衛員去指揮部隊隱蔽,一下子成了敵機的目標。一架意大利達格佛斯式飛機向他俯衝,子彈打中了他的腹部。”
晚上7時許,黃公略從昏迷中醒了過來,他倚在陳奇涵身上,斷斷續續地說了最後幾句話:“敵人的第三次“圍剿”雖然粉碎了,但決不能驕傲輕敵。要鞏固和擴大紅軍,以爭取中國的獨立和解放,爭取革命事業的最後勝利。”稍停,又吃力地吐出最後一句話:“就把我埋在東固,我愛這裏的山和水……”一代將星就此隕落了,黃公略犧牲時年僅33歲。
那天傍晚,沒有舉行隆重的儀式。幾陣肅穆的槍聲響過後,幾名戰士抬著黃公略的遺體向密林深處走去。
黃公略犧牲了,革命根據地的軍民不勝悲痛。為了紀念他,於1931年11月成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江西東固六渡坳和瑞金葉坪修建了“公略亭”,將紅軍步兵學校命名為“公略步兵學校”。並以吉安、吉水兩縣的紅色區域為主,成立了“公略縣”。公略縣成立之日,召開了追悼黃公略的大會。會場主席台兩側懸掛的挽聯上寫道:
廣州暴動不死,平江暴動不死,
如今竟犧牲,堪恨大禍從天落;
革命戰爭有功,遊擊戰爭有功,
畢生何奮勇,好教後生繼君來。
黃公略,曆史記載著他的豐功偉績,人民將永遠懷念他!
方誌敏1922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後轉入共產黨。遵照黨中央指示,創辦《江西青年》等進步刊物,開展統戰工作,積極領導全省農民運動。
方誌敏,1899年8月21日出生在江西弋陽九區漆工鎮湖塘村(現為弋陽縣漆工鄉湖塘村)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家庭。祖父方長庚,生有7男2女,全家老少30多口人,耕種200多畝田地,其中有100多畝是佃耕地主的租田,方誌敏的親戚中曾有許多人投身革命。
方誌敏從小就勤奮好學,8歲進入本村私塾就讀。因其“啟蒙那一年所讀的書,就比同塾兒童三年讀的書還要多”而被先生讚為“奇才”。隨著年齡的增大,知識的增多,方誌敏對老八股漸漸失去了興趣,功課之餘,他常找一些傳播改良主義和民主思想的文章來閱讀,“逐漸不安於這黑暗的時日”,“渴望著光明”,“開始為光明而奮鬥”。
方誌敏14歲時,祖父病逝,叔伯們各立門戶,大家庭解體了,他也不得不輟學,在家一邊勞動,一邊自學。這期間,方誌敏對社會的黑暗和農民的痛苦,有了切身的體會,他常常思考:為什麼村裏農民一年到頭,拚死苦做,還是過著不得溫飽的生活?這時的方誌敏已經開始了對社會現實的思考以及對人生道路的探索。
17歲時,方誌敏考入了弋陽縣立高等小學校。在這裏,方誌敏眼界大開,求知欲更強了。他不僅聽講專注,而且愛思考,好提問,每門功課成績都名列前茅,經常受到老師的稱讚,成為同學喜愛的中心人物。在弋陽高小,方誌敏還結識了邵式平,兩人誌同道合,結為摯友,為以後在艱苦的革命歲月中並肩戰鬥並相互支持鼓勵打下了深厚的感情基礎。
當時在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各地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常常集會結社,議論時事。方誌敏是當地青年學生集會的重要領袖,積極領導同學們開展各種形式的愛國活動。
1919年秋,方誌敏從弋陽高小畢業並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入了江西省立南昌甲種工業學校,並很快被推選為學生自治會的領導。
1921年,方誌敏又考入了南偉烈大學,官方在此期間開始注意方誌敏的革命活動。到了期末,方誌敏被迫提出退學,並於1922年6月來到上海。到上海後,他原想先謀個半工半讀的職業,暫時安頓下來,但到處碰壁。
生活沒有著落,方誌敏每天靠大餅充饑,到同鄉會或贛籍同學處搭歇,生活十分困苦,最終他來到《先驅》報編輯部,受到惲代英、向警予的接見,並結識了趙醒儂,並且得到了團組織的關懷和教育,方誌敏異常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