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12月初,按照五縣黨委會議的分工,方誌敏化名汪祖海深入到橫峰劉底藍家村發動群眾。
1928年元月,年關逼近,地主豪紳們又開始凶神惡煞似地逼租逼債,劉底藍家村的貧苦農民因交不起煤稅和收稅官發生了衝突,收稅官揚言要血洗劉底村。在方誌敏的領導下,劉底藍家村的革命團抄了地主的家,燒毀了地主的田契、借據,分了他們的糧食,沒收了他們的土地,分掉了他們的金銀財寶和衣物。緊接著,附近各個村莊的貧農團也采取了同樣的行動。暴動範圍縱橫百餘裏,參加農民達五六萬人。為了迅速擴大暴動的範圍和影響,方誌敏和邵式平、黃道、方誌純、吳先民等商定,將起義的農民組成農民自衛軍,兵分五路向四周出擊。農軍聲勢浩大,所到之處,平時欺壓百姓的地主、反革命、反動軍警等望風而逃,革命運動取得了重大的勝利。為了適應形勢的發展,黨正式將五縣黨委會改組為由方誌敏任書記的弋橫中心縣委。
轟轟烈烈的弋橫暴動持續了兩個多月,取得了巨大的革命成果,鼓舞了整個地區的群眾的革命熱情,打擊了反動分子的囂張氣焰。但是在麵對武裝精良的反動軍隊,缺乏經驗和裝備低劣的農民軍遭到嚴重的挫折。
弋橫暴動失敗之後,方誌敏與邵式平、黃道等人商量,決定將隊伍拉上磨盤山,在那裏打遊擊,創建根據地。不久後,磨盤山上,方誌敏集中30多名農民骨幹,30多條槍,成立了工農革命軍第二軍第二師十四團一營一連,與40餘倍於己的敵人周旋了兩個多月。但由於敵我力量懸殊太大,為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方誌敏、黃道等人商議決定赴貴溪、萬年一帶創建新的革命根據地。
1928年7月下旬,方誌敏一上貴溪,他和黃道等人研究了開展革命工作的辦法和今後的任務。方誌敏認為:開辟第二根據地的工作,不能隻著眼於貴溪一縣,而應將鄰近的餘江、萬年連成一片進行,當前革命的任務就是要盡力實現以貴溪為中心的貴餘萬三縣武裝暴動,把三縣作為今後發展的根據地,大家一致讚成方誌敏的建議。
1928年8月,朱培德集中了一個團又一個營的兵力向弋橫地區大舉進剿。方誌敏立即從貴溪趕回弋陽,投入到領導第二次反“圍攻”的鬥爭中去。他和邵式平采取聲東擊西的戰術,帶領工農革命軍一連和地方武裝,一麵兵臨弋陽,擺出攻打烈橋的陣勢,一麵暗地集結隊伍準向橫峰進發。9月23日夜,方誌敏帶領部隊長途跋涉,直撲橫峰城下,並於次日拂曉大舉攻城,敵人措手不及,橫峰城被一舉攻破,敵人的第二次“圍攻”就這樣被粉碎了。根據地軍民人心大快,弋陽、橫峰先後召開了全縣工農兵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縣工農民主政府。革命武裝力量由一個連擴大到兩個連,改編為江西紅軍獨立第五團,各縣也開始有了自己的革命武裝。
1928年10月底,方誌敏秘密到湖口出席了中共江西省第二次代表大會,大會傳達了六大製定的關於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鬥爭及建立根據地工農民主政權等一係列重要決議。在這次會議上,方誌敏當選為省委執行委員。新省委決定:為了便於統一領導,信江八縣成立信江特委,由省委直接領導,派唐在剛擔任特委書記,方誌敏、邵式平、黃道、吳先民、方誌純等為特委委員。省委還指示,要迅速成立以方誌敏為主席的信江特區工農民主政府。
1929年5月29日,方誌敏與黃道一起,以周坊為中心領導了暴動,一舉解除了反動團練的武裝,就地鎮壓了一貫為非作歹的5名惡霸,沒收了他們的財產,燒毀了一切借據和契約,接著成立了蘇維埃政權,組建了武裝遊擊隊。7月,暴動區域擴大到周坊為中心的周圍3縣,人數達7萬,餘江、萬年縣的一部分村莊也舉起了義旗,贛東北第二塊根據地已初具規模。
這時,貴溪的官僚地主翁誌高拚湊了一支百餘人的反動武裝圍攻周坊,紅軍生擒翁誌高,繳槍40餘支。但不久,敵軍十八師戴嶽旅陸續進駐信江流域,派出一個正規連駐紮貴溪縣城,配合貴、餘、萬3縣靖衛團攻占了周坊。
1929年9月,信江特委又派方誌敏五上貴溪並兼任貴溪縣委書記。方誌敏經過了四次反“圍攻”鬥爭,總結經驗教訓,摸索出了一套卓有成效的作戰方法,即:出敵不意、攻敵不備、聲東擊西、避實就虛;集中兵力、爭取主動,打不打操之於我;紮口子、打埋伏,打小仗、吃補藥,吃得下就吃,吃不下就跑。有了這套戰術,方誌敏下定信心準備重新奪回周坊。
對敵情作了認真的分析調查後,他決定首先發動周圍鄉村的群眾起來鬥爭,把周坊孤立起來。隨後,他把紅軍調往橫峰,攻敵弱點,一舉攻下了橫峰城,繳獲了一大批槍械。20多天之後,紅軍重新開回貴溪作戰,這時防守周坊的敵人已經被困得疲憊不堪。方誌敏抓住時機,和邵式平帶領3個連,分三路圍攻周坊,在赤衛隊和農民的支援和幫助下,紅軍一舉奪回了周坊,並繳獲了大量的槍支彈藥。接著,方誌敏又化裝去喜子崗偵察,隨後率領紅軍和赤衛隊聚殲了駐在那裏的敵軍,消除了敵軍對萬年革命中心——富林的威脅。不久,萬年周圍的4個鄉都建立了工農民主政權,鞏固了革命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