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星占周秦時代星占術很盛行,當時學者也以明天道為尚,直到漢代風氣仍然不改。《漢書·藝文誌》所錄陰陽、天文、曆譜諸家底書都與星占有關。《誌》記陰陽家說:“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則牽於禁忌,泥於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記天文家說:“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紀吉凶之象,聖王所以參政也。”記曆譜家說:“曆譜者,序四時之位,正分至之節,會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殺生之實。故聖王必正曆數以定三統服色之製,又以探知五星日月之會,凶阨之患,吉隆之喜,其術皆出焉。此聖人知命之術也。”此外雜占中有《禳祀天文》十八卷,《泰壹雜子候歲》二十二卷,《子贛雜子候歲》二十六卷,或者都與星占有關。《史記·天官書》太史公說:“昔之傳天數者:高辛之前重黎;於唐虞,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鹹;周室,史佚、萇弘;於宋,子韋;鄭則裨灶;在齊,甘公;楚,唐昧;趙,尹皋;魏,石申。”《後漢書》以下底《天文誌》都本《史記》底記載。《後漢書》加入魯底梓慎。《晉書》加入卜偃。這等人仰占俯視以佐時政,凡禍福之源,成敗之勢,都能預知。《晉書·天文誌》說:“其巫鹹、甘、石之說,後代所宗。”或者《開元占經》便是這三家底遺說。據《晉書》,武帝時,太史令陳卓(《隋書》作三國時吳太史令)總甘、石、巫鹹三家所著星圖。《隋書》始立甘氏、石氏、巫鹹三家星官,著於圖錄。《史記·天官書》所說底有些或者出於石氏,而《漢書·天文誌》則采甘、石二氏之說。巫鹹或是假托底說法。《漢書·藝文誌》雜占中有《甘德長柳占夢》二十卷,可知甘公兼能占夢。《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記魯底梓慎,鄭底裨灶,能推天文,判吉凶,其地位與兩國底大夫相等。此外,子韋為宋景公底史,萇弘為周史,故知巫與史底職分最初也沒有分別。史底資格最初是占星家。《周禮》大宗伯之屬有大史、小史、內史、外史,其掌職之一為治曆。春秋時代天子諸侯之臣掌天文底有日官或日禦底名稱。日官、日禦便是太史。史官所掌底事,兼知禮儀底等次及吉凶底兆頭。《左傳》閔公二年狄擒衛太史華龍滑、禮孔,二人請釋歸告神;莊公三十二年,有神降於莘,惠王問內史什麼原故;僖公十六年,宋隕石,六鷁退飛過宋都,襄公去請問周內史叔。這都是史還沒完全從巫底職業分化出來,所以祝,卜、筮、巫,都可以附上“史”字如祝史、祭史(昭十七年)、筮史(僖二十八年)、巫史(《禮運》)等。
巫底職能分化越多,漸次分為專掌典禮底祝。祝主知神明底位次,犧牲器服底數目,頌禱之辭,祝詛之文。《周禮·大祝》:“掌六祝之辭,以事鬼神,示祈禱福祥,求永貞。”《左傳》桓公六年,記隨季梁諫隨侯底話:“祝史正辭,信也,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知其不可也。”因為祝所作底辭文飾君德,不恤民餒,是欺騙鬼神,故不可行。《左傳》昭公二十年,齊侯有疾,齊嬖臣勸侯誅史囂、祝固之罪,因為他們事神不誠。春秋,列國會盟,君臣相約,都要質於神明,這事是祝所掌。祝因為主撰祝辭,知祭祀底禮節,故又稱祝史。列國史官都與祭祀有關。巫與祝底分別在前者為宗教的,後者為典禮的。祝是奉祭祀,作禱詞底官吏,巫隻能降神,預言吉凶,為個人的事業。祝有專知一代之禮底,如夏祝,商祝是。殷以前,巫為大臣,後世文明日進,遂出典禮底祝,巫遂失掉政治地位,隻為民間所信仰,故各巫多以所住之地被知,如範邑之巫,桑田之巫,梗陽巫等是。巫死後,每被尊為神,人向他們求福。《左傳》隱公十一年,記隱公為公子時被鄭人囚於尹氏,遂賂尹氏而禱於其主鍾巫。秦惠文王與楚構兵,詛楚敗北,在《詛楚文》中所禱底神有一位是巫鹹。這二人都是已死底巫。古中國於巫底信仰極深,名巫死後,仍被崇拜為神,如福建之天後,廣東底金花娘娘等,是最著的。
宗是巫最高的地位。古時巫介在人神之間,通上下之意,後來分為巫與祝,由祝進而為宗。宗是《周禮》六官之一。周時祝宗底地位比巫高。巫隻有巫官之長,司巫二人,資格為中士,其外巫師四人,也是中士。司巫以下底男女巫很多,都沒爵位,隻昕命於司巫,以行法術。祝就有大祝小祝。大祝有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輔助他。小祝有中士八人,下士十六人輔助他。王後世子底大喪,有喪祝,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講武治兵與兵祭時底甸祝有下士二人。會盟時告神明底詛祝有下士二人。看來祝底資格為下大夫及上士,而巫不過中士,宗底領袖是大宗伯了。
丙秦漢底巫祠
巫雖分為祝與宗,地位卑下,而民間對於他底信仰仍不少減。秦漢神祠還有置祝官女巫底。《史記·封禪書》記漢高祖於長安置祠祝官女巫,說:梁巫祀天地、天社、天水、房中、堂上之篇。(天社、天水、房中、堂上,疑為星名。)晉巫祀五帝、東君(日)、雲中(雲)、司命(文昌四星)、巫社、巫族人、先炊之屬。秦巫祀社主、巫保、族累之屬。(巫保、族累或是古巫底名字。)荊巫祀堂下、巫先、司命、施糜之屬。九天巫祀中央鈞天、東方蒼天、東北旻天、北方元天、西北幽天、西方皓天、西南朱天、南方炎天、東南陽天,即所謂九天。河巫祀河。南山巫祀南山、秦中。
以上梁巫、晉巫、秦巫、荊巫、九天巫皆以歲時祀於宮中。河巫祀河於臨晉。這些巫祠,是後來道教崇拜底根源。道教底天地水三官,司命、灶君、九天等,都是沿用漢初底名稱。秦中是秦二世皇帝。《集解》說:“張晏曰:子產雲,匹夫、匹婦強死者,魂魄能依人為厲。”因為二世皇帝死於非命,怕他底鬼魂為厲,所以祭他。這思想是從古巫術而來,與《山海經·海內西經》所記群巫夾貳負所殺底“窫窳之屍”底意思差不多。依《禮記·祭法》,死者被祀應有五件事之一才可以。五件事是:法施於民,以死勤事,以勞定國,能禦大菑,能捍大患。古緬甸人建城必於城門活埋男女若幹人,以為死者底靈可以守護國門,震攝敵人。中國底武神,如秦漢祀蚩尤,六朝祀項羽、劉章,宋以後祀關羽,今加祀嶽飛,從原始的思想看來,多半也是因為他們都是死於非命,不必是因為他們底功勞,不然祀班超、馬援,當比關嶽強得多。厲鬼底威靈越古越小,所以秦漢祀古人,六朝祀漢人,宋明清祀三國人,今祀宋人。
丁雜術
事鬼神是巫覡底事,其目的在納福祛禍,消災去難,禁厭及醫術因此也為巫底一種事業。禁厭與醫術是消除災難底一種方法。《洪範》以壽、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為五福,以凶短折、疾、憂、貧、惡、弱為六極。五福之首為長壽,六極大半是疾病。這樣表露著要求長生和趨避短折底心情,故中國人底生活目的隻是“長命富貴”四字。《洪範》底年代約在戰國末,可以說這民族底代表思想是從那時形成,後來道教徒取為人生底唯一希望,以致達到不可收拾底地步,人隻求長命富貴而不問達到底手段與意義。《洪範》這書,與其說是儒家的,不如說是道家和神仙家的著作。道教信仰底最初步便是從長生去病底要求發展而來。長生去病底積極方法便是養生攝生。道教底攝生理想是人身能夠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兵刀不能傷,時令不能害。要長生先得身體康健,康健的人,疾病鬼物邪氣,都不附體。身體底大敵最近的是疾病,所以修道的人應當深明醫術。《抱樸子·雜應》(第十五)說:“是以古之初為道者,莫不兼修醫術,以救近禍焉。”這顯示初學道底必須先明醫術。醫治疾病不單靠藥物,有時由於鬼物作祟,故亦須兼明咒術。中國古醫書中底《素問》與《靈樞》(《漢書》底《黃帝內經》),無論是冠以黃帝底名或依托道家,都可以看出醫術與道家底關係。《史記·封禪書》記武帝時底方士李少君曾為深澤侯舍人主方藥,明當時方士也能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