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相如(約公元前179—前117),字長卿,四川蓬州(今南充蓬安)人,一說成都人,漢代文學家。善鼓琴。
卓文君,西漢臨邛(屬今四川邛崍)人,貌美有才氣,善鼓琴,好音律,家中富貴。新寡家居,後與司馬相如相戀。
蜀中山明水秀,地靈人傑,孕育了不少出色的文人雅士,司馬相如便是其中的一位,他和卓文君的愛情故事,尤其令人津津樂道。
司馬相如原名司馬長卿,少年時代喜歡讀書練劍,因為仰慕戰國時期藺相如的為人行事,便以“相如”作為自己的名字,立誌要為國家做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二十多歲時,司馬相如做了漢景帝的“武騎常侍”,但並不受重用,常使他有知音難覓之歎。
後來,司馬相如遇到了頗有書卷氣息的梁孝王,當時名重一時的辭賦大家鄒陽、枚乘、嚴忌等都追隨左右。司馬相如毅然辭官追隨梁王而去,並與一批誌趣相投的文士共事。這段時間,司馬相如在梁地作賦彈琴,生活過得十分得意,他還為梁王寫下了著名的《子虛賦》。梁王盛讚司馬相如才情高華,賜給他一把名叫“綠綺”的琴,上麵刻有“桐梓合精”字樣,是當時不可多得的名貴樂器。這就是後來司馬相如彈奏《鳳求凰》、卓文君聽後夜奔的那把琴,所謂“綠綺傳情”使這把琴更富傳奇色彩。
司馬相如見到卓文君的時候,生活並非一般人想象的那樣風光,也並非琴書雅集,詩酒逍遙,風月無邊。由於梁王的短命去世,賓客星散,司馬相如短暫的安逸日子隨之結束,開始了顛沛流離、遊曆天下的生活。無奈之下,司馬相如回到了老家成都,而家裏已是父母雙亡,家徒四壁,每每想到之前的豪情壯誌與今日的潦倒不堪、落魄無定,司馬相如感到十分的失意。
司馬相如與在邊陲小縣臨邛擔任縣令的王吉是吻頸之交,司馬相如好讀書,善彈琴,風流灑脫,文章寫得很漂亮,特別擅長寫賦,這些都令王吉非常欣賞。王吉曾對他說:“你在外麵遊學,如果官運不好,日子不好過,就到臨邛找我。”景帝中元六年,在無以自立的情況下,司馬相如抱著迷茫的希望來到臨邛,投奔了王吉。王吉敬重司馬相如的才情,珍惜彼此的友情,將他奉為上賓。兩人攜手來到客廳,司馬相如向王吉談了近幾年的行蹤,王吉知道相如尚未成家,便向他說起臨邛首富卓王孫有個女兒卓文君,生得聰明無比,美貌無雙,如今在娘家守寡,與相如是天生的一對、地設的一雙。司馬相如聽了,覺得王吉在說笑,不好意思地搖了搖頭。王吉卻不以為然,他認為事在人為。
臨邛首富卓王孫家資殷盛,他早就聽說司馬相如是名揚天下的文人,再經王吉的引薦,便打算設宴款待。這次宴請發了一百多張請帖,邀請了縣裏許多的達官貴人,客人到來之後,均被司馬相如的堂堂儀表和瀟灑的風度所吸引,無不“嘖嘖”稱讚。
宴會開始,卓王孫帶領眾賓客向司馬相如敬酒,少不了說些奉承話。正當大家喝得興起的時候,王吉起身介紹說:“司馬相如堪稱當今第一名流,不僅文章寫得妙,而且琴也彈得特別好。今天有嘉賓美酒,何不請他彈奏一曲呢?”眾人聽了,齊聲叫好。
司馬相如推辭了一番,便彈奏起來,彈完了一支短曲後,他發現竹簾後麵有一個影影綽綽穿白衣服的女子在聽琴,女子身段窈窕,舉止嫻靜。司馬相如料想那女子便是聲名遠播的卓文君。卓文君的詩詞他早就讀過,其中才情讓人甚為折服,冥冥中她已被相如引為知己,如今雖未正麵相見,料想也是一代佳人。司馬相如不禁暗喜,表麵上卻裝作不知,隻管施展自己高超的琴技,彈起了一曲《鳳求凰》——
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
時未遇兮無所將,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豔淑女在閨房,室邇人遐毒我腸。
何緣交頸為鴛鴦,胡頡頏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從我棲,得托孳尾永為妃。
交情通意心和諧,中夜相從知者誰?
雙翼俱起翻高飛,無感我思使餘悲。
通過琴聲,司馬相如向卓文君大膽地表達了自己的傾慕之情。
卓文君17歲時就嫁了人,那時隻是年少夫妻,並不深知愛的歡娛和哀痛,還沒來得及學會愛,不足一年,多病的丈夫便去世了,而她則垂頭喪氣地回到了娘家。回家後卓文君一直這樣寂寂的,父親以為她是為情所傷,因此並不願拘禁她。在卓王孫眼中,女兒是如此的溫柔、美麗、憂傷,可他並不知道女兒的多情。
卓文君聽說司馬相如來家中做客,早就想見識一下這位大才子,於是躲在簾子後麵偷偷觀察外室的司馬相如,隻見對方氣宇軒昂,風度不凡,果真名不虛傳。司馬相如琴音起後,卓文君便靜心聆聽,她深通琴理、喜愛音樂,覺得司馬相如琴音優雅,意蘊十足,更聽出了曲中深意。卓文君聽著聽著,一顆芳心已被這美妙的音樂觸動,敏感的她捕捉到隨著音樂襲來的愛慕之心、崇拜之意,無須言說,音樂傳情。而宴席上的賓客,雖然聽不出個所以然來,隻是這熱鬧的氣氛十分不錯,也紛紛恭維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各自有心,當夜,司馬相如假借酒醉夜宿於卓家花園,二人得以相見,頓時一見傾心。司馬相如回去以後,就用錢買通了卓文君的仆人,通過仆人送給卓文君一封求愛信。卓文君接到求愛信激動不已,但想到古板守舊的父親,她又歎了口氣,她知道父親是不會同意這門親事的。
事情的發展果然如卓文君預料的一樣。不久,司馬相如托人去卓家求婚,被卓王孫斷然拒絕。卓王孫認為司馬相如雖然相貌堂堂且有才情,但兩家地位實在過於懸殊,門不當則戶不對,這門親事根本沒有可能。且司馬相如事業無成、貧困潦倒,女兒跟著他終是受罪。便將來人草草打發。
卓文君深知父母一直認為婚姻大事應該由他們做主,心裏異常焦急。經曆前段婚姻悲劇後,她感到幸福是等不來的,反複權衡該怎麼辦,怎樣才能跟心中的情郎朝夕相對、比翼雙飛呢?強烈的愛情促使卓文君衝破了封建藩籬的束縛,一天晚上,卓文君沒有告訴父親,她偷偷地跑出來,投奔了司馬相如。
兩人連夜乘車回到司馬相如的家鄉成都,在這裏結婚過起了小日子。這就是有名的“文君夜奔”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