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相如和卓文君沉浸在甜蜜的新婚日子裏,卓王孫卻暴跳如雷。封建社會講求三從四德,卓王孫也一直要求女兒終生守寡,守住名節,沒想到卓文君居然不顧嫌隙地夤夜私奔住在客舍的司馬相如,全然不顧家裏人的臉麵。卓王孫盛怒難消,認為司馬相如有辱衣冠,自己的寶貝女兒也太不爭氣,敗壞門風,他發誓不給文君錢財,看這對冤孽如何收場。
司馬相如一個人過活尚且艱難,有了卓文君之後,兩人的感情雖然甜蜜,可是境遇卻更加糟糕了。那段時期,文君和相如窮得幾乎沒法兒過日子。司馬相如當窮光蛋也有段時日了,雖然生活一塌糊塗,仍舊豪情不減地典衣沽酒,過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逍遙生活。卓文君也不介意,甚至把自己的頭飾當了換糧。幾個月後,他們索性賣掉車馬,在臨邛開了一間小酒家,文君拋下千金之身,淡妝素抹,坐櫃台打酒,相如也舍得下文人的架子,穿上粗布衣,在小酒店裏當起了跑堂,端酒送菜,洗碗刷碟子。日子雖然清苦,但兩口子相敬如賓,過得和和氣氣。
司馬相如和卓文君開酒店,這是發生在臨邛的一件天大新聞,頓時遠近轟動,小酒店門庭若市,熱鬧非凡。鬧市當壚,卓文君就是這樣的生動活潑,出人意料。相如也好,是才子,卻不拘泥於行格,沒有迂腐文人的黴味,滌器街頭,依然坦蕩蕩自在歡騰。這個故事就是“文君當壚”。
“文君當壚”不過是為了生活,一方麵是不得已而為之,另一方麵也是卓文君在使“苦肉計”,她知道老爹不會讓她一直在外拋頭露麵、日夜操勞。說白了,就是試驗卓王孫的舐犢之心有多深:我已經淪落到這般田地,你兀自高堂美酒,我看你忍不忍心?女兒最了解自己的父親。她料定父親過不了多久,一定放不下麵子,會來阻止她的“莽撞”。事情果然如此,過些時日,卓王孫心裏平複多了,想起女兒以往的種種好處,他更是忍不住長籲短歎,夢中幾度見到女兒,開始盼著女兒能回到自己身邊。新近聽說女兒在外麵所受的種種煎熬,卓王孫心裏更不是個滋味了,他這個人太好麵子,覺得卓文君在外麵拋頭露麵有辱自己的斯文,羞得連大門都不敢出,內心深處本想找個機會跟女兒和好,可當初話已說絕,現在再回旋臉上又掛不住。友人看穿了卓王孫的心境,便極力相勸,卓王孫順勢下坡,才消了怒氣。終於有一天卓王孫登門“求和”,並給了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童仆百人,錢百萬緡,並厚備妝奩,接納了這位把生米已經煮成熟飯的女婿。從此,這對小夫妻告別了經濟上的拮據,又過上了整天飲酒作賦、鼓琴彈箏的悠閑生活。
沒過多久,司馬相如的前程出現了最重要的一次轉折。
漢武帝登基後,雅好文學喜歡辭賦,東方朔、吾丘壽王等著名的文人,更是經常陪伴在他的身旁,吟詩作賦,瀟灑快活。一天,漢武帝讀到司馬相如的《子虛賦》,被賦中華美的文辭與磅礴的氣勢所吸引,不由拍手叫好。他一口氣讀完《子虛賦》,以為作者是前朝人,便連聲歎息說:“寫這篇賦的人,真是個才子,可惜我沒有和這個人生活在同一個時代!”
這時,在漢武帝身邊服侍的狗監(替漢武帝管理獵狗的人)楊德意諂笑著說:“陛下,寫這篇賦的人小臣知道,他是小臣的同鄉司馬相如,現在成都閑居。”
漢武帝聽了又驚又喜,問道:“你說的可是真實情況嗎?”
楊德意回答說:“是的,司馬相如曾經對我說過,是他寫的《子虛賦》。”
“太好了!這麼一個有才華的人,竟沒有人對我說過。”漢武帝有點惋惜地說,於是,他馬上派人召司馬相如來京。
司馬相如與卓文君依依暫別後再次來到京師。在楊得意的引薦下,武帝召見了司馬相如,司馬相如向武帝表示說:“是的,陛下,《子虛賦》正是臣寫的。不過,《子虛賦》寫的隻是諸侯打獵的事,算不了什麼,若準臣陪陛下遊獵,臣可寫出天子遊獵賦獻給陛下。”漢武帝當即應允,並為司馬相如安排了豪華的住處,給以優厚的待遇,第二天就帶了司馬相如等人去上林遊獵。沒過幾天,司馬相如就揮灑大筆,寫出了一篇《上林賦》,呈獻給漢武帝,盛讚皇帝狩獵時的盛大場麵,舉凡山川雄奇,花草繁秀,車馬垣赫,扈從壯盛,皆紛陳字裏行間。此賦以氣勢恢宏、文藻華美著稱,是漢賦裏麵的翹楚之作,不僅內容可以和《子虛賦》相銜接,文字辭藻也更加華美壯麗,對後世文風起到了重要影響。
好大喜功的武帝讀畢非常受用,更覺自己慧眼識人,立刻封他為侍從郎。
司馬相如被皇帝所賞識,不久就“官運亨暢”,高官得做,駿馬得騎,頓覺春風得意,在長安躊躇滿誌;卓文君則在成都獨守空幃,靜待丈夫衣錦榮歸,久而久之,便產生了“忽見陌上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的心情。
司馬相如被封為中郎將後,由於覺得自己身份不凡,一度興起休妻的念頭。
司馬相如久居長安,五年的光景一晃而過。一登龍門則身價百倍,司馬相如未能免俗地沉溺於聲色犬馬、燈紅酒綠中。曾經患難與共、情深意篤的日子此刻早已忘卻,哪裏記得千裏之外還有一位日夜倍思丈夫的妻子。文君獨守空房,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過著寂寞的生活。更過分的是,司馬相如竟然跟一茂陵女子攪和到了一起,還萌生了棄妻納妾的念頭。
這一天,卓文君正在窗邊暗自流淚,忽然京城來了一位官差,交給她一封信,並告訴她大人立等回信。卓文君又驚又喜,拆信一看,卻如當頭棒喝。萬沒料到盼來的卻是寫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十三個數字的家書。文君看完信後當即明白了丈夫的意思。數字中無“億”,表明已對她無“意”,隻不過不好明說罷了,卓文君始覺司馬相如“無情薄義”,想圖新歡了。想到自己如此深愛對方,這些年來苦苦等待,而他竟然忘了昔日月夜琴挑的美麗往事,心中既悲痛又憤恨,就提筆將他的數字,翻來倒去寫了一封感人肺腑的回信,這首詩也成了卓文君一生的代表作。細細品讀,其愛恨交織之情躍然紙上:
一別之後,二地相懸,
隻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