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來,花開花落,乾隆朝自有其得寵的權臣,雍正朝的權臣已然成為過客,事實上張廷玉已經處理得很好,沒有像鼇拜、明珠等招來橫禍,得以安享晚年。
乾隆打擊張廷玉
張廷玉深受雍正的喜愛,一次,清世宗問群臣:“朕臂痛,爾等知否?”群臣不解,世宗說:“大學士張廷玉最近患病,其人乃朕之股肱,豈不是臂痛?”一年春節,世宗問廷玉,可有春聯?廷玉答無,世宗親筆書寫:天恩春浩蕩,文治日光華。張家一門以此聯貼至終生,天下榮之。
世宗臨崩,遺詔以廷玉和鄂爾泰配享太廟,以皇帝遺詔而命大臣當此殊榮者,古來無有。乾隆即位,以廷玉位列總理大臣之中,時稱“天下縉紳,張姚二家占盡其二”。乾隆深忌之。
此後,乾隆開始對張廷玉有計劃地打擊,張廷玉一直想把世宗的遺詔關於自己配享太廟一事落實,乾隆就非常不高興,廷玉乖覺,借機告老,然而,乾隆因為其人長期入值內廷,宮闈之事知之甚詳,不願意放他回安徽老家,而廷玉居然老而昏聵,堅持回原籍,惹得乾隆大怒,做詩諷之。但是,因為皇考的遺詔所關,乾隆尚不能對廷玉大張撻伐。
然而不久,因為乾隆親許廷玉可以身後配享,廷玉竟然不來當麵謝恩,隻派了兒子,乾隆就此發難,大罵張廷玉。不料,廷玉的門生汪由敦以大學士身份秉筆在側,暗中派人告知廷玉,次日,廷玉上殿謝恩,乾隆大感驚詫,後來一旦深究,乃知是汪由敦泄密,乾隆早就對廷玉門生遍天下深加忌諱,於是就此大張旗鼓地進行收拾,汪由敦以斬監候罪名定,廷玉革去伯爵。乾隆還不算完,命人把廷玉生平事業開列,讓廷玉自己說是否適合身當配享的榮寵。
廷玉自康熙入仕,未受如此大辱,立刻回複請予革去配享。此後丟官罷爵,一世的生名就此完結。
乾隆二十年南巡,廷玉以接駕來遲,再度受到乾隆的大罵,此時廷玉已然恍惚。二十年三月病故於家,乾隆追命,仍以廷玉配享世宗廟。其實,非是乾隆獨惡廷玉,而是乾隆新政,鄂爾泰、張廷玉各張一黨,積不相能,朝廷以鄂爾泰、張廷玉為意,不重君命,乾隆因而動怒,以詩抄事件打擊鄂爾泰,以配享事件打擊張廷玉,自此,君權再度拔升,以致神聖。
鄂爾泰——改土歸流,撫鎮邊疆
鄂爾泰,字毅庵,姓西林覺羅氏,滿洲鑲藍旗人。康熙十九年(1680年)生。先人投歸努爾哈赤,為世管佐領。祖父圖彥突官戶部郎中,父親鄂拜為國子祭酒。
鄂爾泰6歲入學,攻讀四書五經,8歲開始作文,練習書法,16歲應童子試,次年中秀才,19歲補廩膳生,20歲中舉,即進入仕途。21歲襲佐領世職,充任侍衛。此後官場蹭頓,到康熙55年(1716年)37歲時,才出任內務府員外郎。可是又淹滯不進,這時他很為自己的官場不利而煩惱。康熙六十年元旦,鄂爾泰42歲,他作詩自歎:“攬鏡人將老,開門草未生。”又在《詠懷》詩中吟道:“看來四十猶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
他對自己的前途很悲觀,絕沒有想到後來能出將入相。
時來運轉
鄂爾泰官運的轉機是在雍正帝繼位之時。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他被任命為雲南鄉試副主考,五月,被越級提升為江蘇布政使,成為地方大員。雍正三年又晉升為廣西巡撫。在赴任途中,雍正帝覺得他仍可大用,改封為雲南巡撫,管理雲貴總督事,而名義上的雲貴總督楊名時卻隻管理雲南巡撫事。所以,鄂爾泰在西南開始官職雖為巡撫,而實際上行使著總督的職權。雍正四年十月,鄂爾泰獲得總督實職,加兵部尚書銜,六年改任雲貴廣西總督,次年得少保加銜,十年內召至京,任保和殿大學士,居內閣首輔地位。後又以改土歸流之功晉封伯爵。同年,因清政府在西北兩路用兵,他出任三邊經略,赴陝甘前線督師,數月後回京複命。十三年,貴州改土歸流地區土民叛亂,雍正帝以其對此經理不善,削伯爵,但對他信任如故。雍正帝死後,鄂爾泰出任總理事務大臣。乾隆間,除大學士職務以外,他又兼任軍機大臣、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經筵講官,管翰林院掌院事,加銜太傅,國史館、三禮館、玉牒館總裁,賜號襄勤伯,乾隆十年(1745年)病逝,享年66歲。乾隆帝親臨喪所致祭,諡文端,配享太廟,入祀京師賢良祠。十一年之後,即乾隆二十年(1755年),因其侄鄂昌與門生胡中藻之獄,被撤出賢良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