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泰著有《西林遺稿》。雍正帝編著的《朱批諭旨》收有《鄂爾泰奏折》,彙集了他在雲貴廣西總督任上的奏疏。
鄂爾泰的原配夫人早卒,續娶的是大學士邁柱的女兒。鄂爾泰與邁夫人感情甚篤,不娶妾,生有六子二女。長子鄂容安,官兩江總督,娶布政使博爾多之女。次子鄂實,官前鋒統領,娶大學士高斌之女。三子鄂弼,充西安將軍,娶領侍衛內大臣哈達哈之女。四子鄂寧,位至雲貴總督,娶內大臣海望之女。五子鄂圻,娶莊親王允祿之女。六子鄂謨,娶邁柱之孫女。一門高官厚祿,聯姻望族。
劉統勳——被乾隆帝稱做“真宰相”的唯一一人
劉統勳(1699-1773年),字爾鈍,號延清,清代大學士,高密縣逄戈莊(原屬諸城)人,劉棨之子。
劉統勳雍正二年(1724年)舉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後授編修。乾隆元年(1736年)升為內閣學士,奉派赴浙江從稽曾筠學習海塘工程。在浙期間授刑部左侍郎。乾隆三年(1738年)劉統勳回京,即命掌武英殿修書處事。翌年因母病逝告假回籍守喪。乾隆六年(1741年),他服闕還朝,任都察院左都禦史,以敢諫著稱。他曾上疏皇帝,要裁抑親信大臣訥親的權力,又提出安徽桐城張、姚二姓入仕者過眾,主張今後三年內停其升轉,使其他官員得有晉升機會。此舉深得皇帝讚許。
乾隆八年(1743年),劉統勳再赴浙江勘察海塘,督修河防,消除隱患,利於民生。乾隆十九年(1754年),為早日平定厄魯特,他奉派西去署理陝甘總督以加強戰備。他在陝西神木至巴裏坤沿線設置驛站,並籌劃向前線運送軍馬給養等事宜。清軍攻下伊犁後,由於阿睦爾撒納叛變,清軍退往哈密。他上書皇帝,請盡棄哈密以西之地,皇帝十分惱怒,以違命、用兵失利罪將其逮係來京。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獲赦。同年,授刑部尚書,充經筵講官,加太子太保,後調吏部尚書,晉工部尚書,賜紫禁城騎馬。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授協辦大學士,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晉升為東閣大學士,並為尚書房總師傅,國史館總裁官,同時為《四庫全書》總裁官,曾前後四次任會試正考官。
他為人剛毅正直,久值機密,獻計推賢、黜奸,為百餘年名臣第一。服官50年,數十畝家田,一區敝廬不增寸尺。卒後,贈太子太傅,諡“文正”。著有《文正公詩集》。
得古大臣風,終身不失正
劉統勳為官廉潔公正,很受乾隆信任,不僅被委以軍國重任,還多次奉派審理官員貪瀆案件,所擬判決通常皇帝皆予核準。
清代新任命的地方大員,總是自己培植一批親信,以備日後任用,他們往往形成私黨。劉統勳為改革此弊端,上書朝廷,認為封疆大吏自應有“真知灼見”,就是“幹練之才”,不能先派人為耳目四下打探消息,再和幾個心腹密謀,然後找機會上奏提拔他們,建議今後一律停止這種做法。如果所在之省缺乏人才,可以按正常渠道向吏部保薦,以杜絕上司偏袒下屬,下屬四下鑽營的習氣。此建議得到乾隆的批準,並交吏部實行。
劉統勳一生曆任高官要職,但他身體力行,體念升鬥小民。有一次,戶部上奏,各省州縣管理錢糧庫官吏多不盡職,弊端甚多。乾隆考慮將不盡職者盡行罷免,而以筆帖式(秘書)代為管理倉庫錢糧,並向統勳商討此事,統勳緘默不言,乾隆追問,劉遂緩緩推諉道:“對聰思至三日,臣昏耄,誠不也遽對,容退而熟審之。”第二日乾隆又召統勳,劉說:“州縣治百姓者也,當使身為百姓者為之。”意為州、縣官為百姓父母官,隻要州、縣官能夠為百姓效力,那麼倉庫之事自然可以解決,乾隆點頭同意劉的看法。
劉統勳是個學識淵博的文人,同時在軍事上也有獨到的戰略眼光。當時,西蜀金川的土司莎羅奔,恃強欺弱、攘奪分殺、對抗朝廷。劉統勳考慮到金川自然條件惡劣,曾建議改用政治手段解決。好大喜功的乾隆堅持用兵,結果大敗,乾隆急召劉統勳,劉考慮到連年用兵,金川亦巨,不若一鼓作氣,徹底平息動亂,解決土司製度,因而答曰:“日前兵可撤,今則斷不可撤。”並推薦阿桂接任溫福,果然取得金川勝利。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一月,當乾隆皇帝得知東閣大學士劉統勳去世的消息後,十分悲痛。他哭著對諸臣說:“朕失一股肱!”又說:“如統勳乃不愧真宰相。”遂贈太傅,祀賢良祠,諡文正。乾隆皇帝之所以對劉統勳如此器重,那是由於劉統勳雖久曆相位,然“不蹈科名積習,立朝侃然”,為官清正廉潔,頗“有古大臣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