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1章 清(5)(3 / 3)

劉統勳去世當天,乾隆皇帝得知其走東華門時在肩輿上發作痰疾,曾特派禦前大臣、尚書公福隆安攜藥前往看視,終未得救。劉統勳成為清朝大臣中初歿即得諡“文正”的第一人。

乾隆從不輕易稱讚他的大臣,而劉統勳則是被乾隆帝稱作“真宰相”的唯一一人。其原因就在於劉統勳的清廉正直,不結朋黨。清代禮親王昭梿稱讚他說:“公(劉統勳)性簡傲,不蹈科名積習,立朝侃然,有古大臣風。”道光《諸城縣令》也稱讚劉統勳說:他“剛毅篤棐,允直機密,襄讚綸扉,隨事獻納,推賢黜佞,為百餘年名臣第一。數讞大獄,無縱無枉。家故有田數十畝,敝廬一區,服官五十餘年,不增尺寸……”劉統勳死後,與其子大學士劉墉、孫吏部尚書劉鐶之葬故鄉諸城白家莊祖墳,無著述傳世。

劉統勳斥賄懲貪官

劉統勳秉性耿直,敢於進諫,乾隆時累官至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為乾隆皇帝所倚重。劉曾多次查看黃河、運河河工,均能革除積弊,興修水利。劉統勳還充任《四庫全書》正總裁,四任會試正考官。

有一官宦子弟任湖北巡撫,年末派仆人給劉送去不少錢財。劉統勳將其仆人喚入,嚴肅地告訴他:“你的主人因和我世代友好,互通問候,名正言順。我在官府任職,不需要這些財物。你回去告訴你的主人,留著接濟那些親朋故舊中的窮人吧。”

還有一個以錢買官的人,晚上登門拜訪,劉拒而不見。第二天一早,在處理公務的“政事堂”上,劉統勳喚那個人前來,責備他說:“深夜叩門,正派人是不這麼幹的。你有什麼說的,可在眾人麵前講講。即便是我的過失,也可以大膽批評。”那個人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最後滿臉羞愧地退下堂去。

劉統勳曾以宰相身份監督河南黃河工程。一天晚上出駐地,微行河岸,看見幾十個用大車送秫杆的老百姓,都露宿在河旁,人和牲畜疲憊不堪,有的大人孩子相對而泣。

劉統勳驚奇地詢問是怎麼回事,那些人回答:“我們是某縣的老百姓,離這裏有三天的路程,奉縣官的命令,運送秫杆到這裏。可是負責收料的某官員每車索錢數貫。錢拿不出,料便不能入。我們都是窮人,哪裏來的錢,在這裏滯留已近十天,所帶的盤費已花完,打算逃跑,又走不了,所以在這裏哭泣。”劉統勳聽後半信半疑,然後靈機一動,告訴他們:“我也是來送料的,與某官手下人是老相識,一會便將料繳完,現在我去替你們代繳。”說完便趕起一輛車前去。

到了收料場,拜見了某官員。某官員見他麵色細潤,衣著整潔,便斷定他是鄉間富紳無疑,於是加倍索取十餘貫錢。劉統勳略與爭辯,某官員便大發雷霆,命令隨從揮動皮鞭將其驅出,並將其牛車扣留。

劉統勳一見某官員的所作所為,比老百姓反映的有過之而無不及,便急忙趕回駐地。一麵命隨官持令箭綁某官員前來,一麵召集河帥(管理治理河工程的官員)開會。不一會兒,某官員被押至,劉統勳略加審問,即令推出候斬。河帥長跪為其請罪。好久,劉才命令將其押回,以大杖杖數十。然後戴上重刑具,沿河示眾。各料場官員聞訊驚恐萬狀,從此,對來料隨到隨收,再也不敢欺負老百姓了。

和珅——權傾一時,盛極而衰

和珅(1750-1799年),字致齋,原名善保,鈕祜祿氏,滿洲正紅旗人。他生於乾隆十五年,父親名常保,曾任福建副都統。他祖上是今遼寧清原縣人,清初隨清帝入關,住在北京西直門內驢肉胡同。

和珅出生在一個並不富裕的武官家庭,但他與弟弟和琳從小都受到較好的教育,十來歲時被選入鹹安宮官學,接受儒學經典和滿、漢、蒙古文字教育。和珅天資聰穎,勤奮努力,成績突出,因而得到老師吳省蘭等人的器重。

乾隆三十四年,20歲的和珅繼承祖上三等輕車都尉的爵位。第二年,參加順天府科舉鄉試,沒有考中舉人。不過,沒有功名的和珅,後來卻因頗有才學主管了許多文化、教育事業。

乾隆三十七年十一月,23歲的和坤被任命為三等侍衛(正五品),成為他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受乾隆寵信之謎

和珅究竟是憑借什麼功夫,討得乾隆皇帝如此歡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