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並非後人傳說的那樣不學無術,相反,他還是很有才幹的。據《和珅列傳》記載,和珅的記憶力驚人、聰明決斷、辦事利索、多才多藝。乾隆在《平定廓爾喀十五功臣圖讚》中特別提到和珅精通滿、漢、蒙古、西藏四種文字。
和珅另一手腕就是投其所好。乾隆一生喜愛做詩、書法,和珅為了迎合乾隆,在這些方麵下了不少工夫,並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乾隆的書法很見功力,和珅的字酷似乾隆,可能是他刻意摹仿的,乾隆後期的有些詩匾幹脆交由和珅代筆。掛在北京故宮崇敬殿的禦製詩匾,據考證就是由和珅代筆。
乾隆在晚年時仗著國家繁榮昌盛,生活奢華,大興土木。他六次南巡,沿途建造了三十個行宮;他在圓明園和避暑山莊,仿造江南風景;建造娛樂場所;80歲時舉行萬壽大典。這些都需要大量的銀子,當時國庫已枯竭,銀子從哪裏來?
在這種情況下,乾隆非常需要像和珅這樣的人,因為和珅是一個弄錢好手。他在不大動用國庫的情況下,就想方設法滿足乾隆的需要。
皇帝80大壽,和珅命外省三品以上大員都要進獻,在京各部長官要捐出工資,淮南淮北的鹽商要捐銀400萬兩。
和珅還創立了議罪銀製度,就是讓有過失的官員交罰款代替處分,少則數千兩銀子,多則數萬兩、數十萬兩。這種議罪銀直接交到內務府,入了皇帝的私人腰包。許多督撫大員都受到過這種敲詐,而他們對付的辦法就是把損失層層攤派下去,最後加倍落到了老百姓頭上。
努爾哈赤後人昭梿在《嘯亭雜錄》中說,和珅多方搜刮勒索,使得原來入不敷出的內務府,沒用幾年的時間就扭虧為盈。乾隆的腰包被塞得鼓鼓的,能夠隨意享樂,當然高興,對和珅也就更加依賴了。
和珅不僅在崇文門稅關勒索商人和官員士子,而且通過各種方法搜刮大量銀兩與珍寶。和珅在填滿皇帝腰包的同時,也在毫不含糊地往自己懷裏裝銀子。凡是外省進貢皇上的禮物,都要經過和珅這一關,有時交一二件給皇上,其餘都落在和珅的手裏。這些珠寶分別藏在許多地方,在當年和珅的住宅,有一部分珠寶就藏在特製的夾牆裏。
這種事情,打著效忠皇上的旗號,自然不容易被人發現,就是發現了,誰又敢說三道四呢?
看來,和珅是認準了這樣一條:隻要討得皇帝歡心,其他什麼都好辦,哪怕是犯了什麼過失或是順便也給自己摟錢,皇帝也不會在意。那麼,和珅既然已經把乾隆皇帝伺候得到了離不開他的程度,又怎麼會丟了性命呢?
和珅之所以能夠成為乾隆的寵臣,權傾朝野,不僅因為他給乾隆搞到了不少銀子,更因為他在官場玩弄權術也十分高明。不過,聰明反被聰明誤,所有這些,最終都未能挽救他的性命。嘉慶為什麼要鏟除和珅?
有人說和珅被殺是因為他太富了,所謂“和珅跌倒、嘉慶吃飽”,說他的家產值白銀11億兩,是清王朝十年財政收入的總和,所以招來殺身之禍。
從查抄家產的清單中可以看出,和珅長期把持崇文門稅關,索賄受賄;大量兼並土地;開設當鋪銀號,放高利貸;開設煤窯、跑運輸……大量銀子進入他的私囊。
巨大的財富使和珅過著帝王般奢華的生活,他在北京、承德等地都建有住所。和珅在北京什刹海畔建起豪宅(今恭王府),府內甚至仿乾隆寧壽宮建起楠木房,並仿皇帝建製修建垂花門等。和珅還在北京海澱建有淑春園,即今北大未名湖。
和珅不僅享受著姬妾成群、錦衣玉食的生活,還夢想著死後像皇帝一樣風光,他在河北薊州(今薊縣)修建巨大墳墓,規格甚至超過親王,民間稱之為“和陵”。和珅被抄家時,墳墓被平毀。
和珅被抄家時,除各處房產花園外,還抄出銀子300多萬兩、金子32000多兩;土地10多萬畝,收租房屋1000多間;各處當鋪銀號以及各種珠寶、衣物等。其總家產折合白銀約有11億兩。當時,清政府一年的收入也不過七八千萬兩。
通過和珅仿皇帝建製修建房屋、陵墓等,不難看出他已不光是貪戀錢財,權欲之大已到了驚人地步。這才是他招致殺身之禍的主因。
嘉慶四年,嘉慶在張誠基奏折上批示:“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隻知有和珅,不知有朕。”
其實嘉慶對查抄和珅的家產是適可而止的。嘉慶四年正月,他在直隸布政使吳熊光奏折上明確批示,“不必過於株連搜求”。甚至後來大臣薩彬圖奏稱目前抄出的不足和珅家產十分之一,請求再深挖嚴追時,遭到了嘉慶的嚴厲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