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2章 清(6)(2 / 3)

由此可見,嘉慶殺和珅是因他權力太大,已經嚴重威脅到皇權,嘉慶甚至懷疑他可能會謀反。

不過,嘉慶對和珅的功績和才能還是肯定的。嘉慶十九年,清國史館將編好的《和珅列傳》送嘉慶過目。嘉慶見記載極簡單,隻記錄了和珅的官階履曆,很不滿意。他批示:和珅並非一無是處,他“精明敏捷”,任職30年還是做了很多事的。隻是和珅“貪鄙性成,怙勢營私,狂妄專擅”,才不得不加以重罰,為此嘉慶下令重新編寫。

劉墉——頗具傳奇性的濃墨宰相

劉墉(1719-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另有青原、香岩、東武、穆庵、溟華、日觀峰道人等字號,諸城縣逄戈莊(今屬高密市)人。清乾隆、嘉慶兩朝重臣,官至體仁閣大學士,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峭直敢諫聞名於世。

濃墨宰相

劉墉的書法味厚神藏,有廊廟氣度,是清代最有名的帖學大家,作書喜用濃墨,故世人又稱其“濃墨宰相”。

他誕於書香門第,長於顯宦之家。他的祖父劉棨是康熙二十四年進士,官至四川布政使。父親劉統勳是雍正二年進士,官至東閣大學士。劉墉於乾隆十六年(32歲)中進士,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死後諡文清,人亦稱劉文清。

評論家對他的書法評價很高。清人張位屏於《鬆軒隨筆》稱:“劉文清書,初從趙鬆雪入,中年後乃自成一家,貌豐骨勁,味厚深藏,不受古人寵攏,超然獨出。”他博通經史百家,擅長水墨蘆花,工詩善對,精於書法。劉墉的書法,初看圓軟滑,若團團棉花。細審則骨骼分明,內含剛勁。劉墉書法之境界可以“靜”、“淡”、“清”三字概括,這是他超過常人之處。

乾隆皇帝酷愛書法,對書法家要求嚴謹規範,獨寵“館閣體”,扼殺了書法藝術的個性,使其趨於退步。劉墉的書法,不隨俗,初從趙孟頫入,法魏晉,學鍾繇,兼顏真卿、蘇軾及各家法帖,後能不受古人牢籠,貌豐骨勁,味厚神藏,超然獨出,自成一家,有名於時,“名滿天下”,政治文章皆為所掩。

在劉墉諸多傳世書法中,有很多代筆和贗品,特別是劉墉有三姬,皆能代筆可亂真。鑒別真偽代筆,除要辨別整體風格外,可注意圖章,如署名“石庵”二字並鈐長方“石庵”壓腳印或蓋有“飛騰綺麗”印者,皆為其姬妾代筆。

劉墉的書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一個是少年的時候他學董其昌和趙孟頫,這個是當時受時代和皇帝的影響,所以說他當時的字是珠圓玉潤,像美女簪花一樣;中年以後劉墉受蘇東坡的影響,那時候就造成了他的筆力雄健,舉勢堂皇;到了晚年,劉墉的書法漸趨平淡而入爐火純青之境,論者比喻它為黃鍾大呂之音。

古人評價劉墉的書法,50歲時“書精湛圓,美中有璞”,70歲以後造詣達到了高峰。相傳劉墉的家鄉山東諸城名儒臧啟謨“書體瘦金,蒼勁有力”,他對劉墉的書法曆來不以為然,臧啟謨認為劉墉的書法“肥而無神,柔而無力”,劉墉對這種看法嗤之以鼻,兩人爭執不下,於是便各選自己的得意之書,呈送乾隆皇帝品評。乾隆皇帝曆來就很讚賞劉墉的字,當他看到臧啟謨的書作之後,不禁啞然失笑,用帶有嘲諷的口吻說臧啟謨的書法是“豎如枯枝,橫似幹蛇,渾然一體,枯枝掛幹蛇”,氣得臧啟謨從此便再也不寫字了。

明末清初,一種方正、光潔、烏黑、大小一律的官場書體大行其道,這種書體被稱為“館閣體”。由於帝王的喜歡,而且由於帝王朝廷當時出於對思想禁錮的要求,館閣體的風浪愈刮愈烈,以至於到了後來,學子們如果寫不出一手漂亮的館閣體,在科舉考試中成績都會受到影響。而劉墉以自己的藝術實踐和膽魄,首先突破了“館閣體”的束縛,創作出了新的書法麵貌。

到劉墉70歲以後,又開始潛心於碑派書法的學習。碑派書法,是指重視漢魏、南北朝的碑版石刻的審美主張以及主要以碑刻為取法對象的創作風氣。

晚年的劉墉崇尚佛老,對儒教、道教都有很深的研究。他晚年的字融合佛道,生平灑脫之心性浸透字裏行間,因此朝野內外渴求劉墉墨跡之人多如牛毛,可是劉墉卻極少以字酬人,甚至當朝同僚也很難得到劉墉的真跡。

羅鍋兒之謎

曆史上的劉墉是否有駝背的殘疾,史書上並無記載,因為他為官“忠君、愛民、清廉”,深得百姓喜愛。有關他的事跡廣為流傳。當代的影視劇作家也很了解民眾這種渴盼清官的心理,於是,劉墉成了清代大臣中“上鏡率”最高的大臣之一(其他兩位是和珅和紀曉嵐)。在劇作家的安排下,他和大貪官和珅成了死對頭和歡喜冤家,和珅在他麵前總是顯得笨手笨腳,經常弄巧成拙,想算計人反遭算計。乾隆皇帝對他又愛又恨、又有點無可奈何。這個人物寄托了中國老百姓太多的理想和願望,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正義的化身,甚至連他的羅鍋兒也讓人不但不覺其醜陋,反成為他的標誌性特征。其實,熒屏上的劉墉和曆史上的劉墉並不完全重合,從形象到事跡有許多地方源自劇作家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