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2章 清(6)(3 / 3)

劉墉真的是羅鍋兒嗎?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一下清代的取士、選官標準。

在封建社會,選官向來是以“身、言、書、判”作為首要條件的。所謂身,即形體,需要五官端正,儀表堂堂,否則難立官威。所謂言,即口齒清楚,語言明晰,否則有礙治事。所謂書,即字要寫得工整漂亮,利於上級看他的書麵報告。所謂判,即思維敏捷,審判明斷,不然便會誤事害人。

在這四條標準之中,“身”居首位,是最重要的。因為觀瞻所係,不能不特別強調。

劉墉係科甲出身,必在“身言書判”四方麵合格,方可順利過關。因此幾乎可以肯定地說,劉墉不會是“羅鍋兒”。薑緯堂先生早在1996年時,就曾在《北京晚報》上專門撰文《劉墉綽號“羅鍋”考》,指出過這一點。

還有一個旁證,可以從側麵說明一定的問題。按照當時製度,舉人應會試三科不中者,還可以應“大挑”一科。這一科不考文章,隻論相貌,標準是“同田貫日身甲氣由”八個字,以字形喻體形、相貌。“同”指長方臉,“田”指四方臉,“貫”指人的頭大而身體直長,“日”指身體端直而高矮肥瘦適中。以上這四個字是好字,符合者有中選的可能;“身”指身體不正,“甲”指頭大身子小,“氣”指一肩高聳,“由”指頭小身子大。這四個字是不好的字,沾上一個就會落選。可見,清代選官很重視被選者的相貌,所以,劉墉即使算不上儀表堂堂,總也不至於體有殘疾。

當然,“劉羅鍋”的稱號,也事出有因。史書上記載,嘉慶帝曾稱劉墉為“劉駝子”,可見他確實有些駝背。不過,劉墉當時已經年屆80歲,難免會駝背彎腰,這就很可以理解了。如果以此認定劉墉年輕時即為“羅鍋”,那就不準確了。

曾國藩——文膽武略,官場楷模

曾國藩(1811-1872年)是中國曆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從湖南雙峰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書生入京赴考,中進士留京師後十年七遷,連升十級,37歲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緊接著因母喪返鄉,恰逢太平天國巨瀾橫掃湘湖大地,他因勢在家鄉拉起了一支特別的民團湘軍,曆盡艱辛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曆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死後被諡“文正”。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轉而為沒落、衰敗,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動蕩年代。由於曾國藩等人的力挽狂瀾,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麵,曾國藩正是這一過渡時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麵起到了令人注目的作用。這種影響不僅僅作用於當時,而且一直延至今日。從而使之成為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曆史人物。

曾國藩生活於晚清時期,他以科舉入仕,曾致力於理學,後創建湘軍,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撚軍起義,興辦洋務。在當時,曾國藩被推崇為“中興第一名臣”、“洋務之父”、“理學大師”,而在後世,卻被視作“漢奸、劊子手、賣國賊”。盡管如此,他的影響仍至今不衰,尤其是《曾國藩家書》對後世啟迪極大。

天資聰慧

曾國藩,原名子城,宇伯涵,後改名國藩,號滌生。1811年11月26日出生於湖南省湘鄉縣白楊坪的一個地主家庭。其父曾磷書,母江氏,共生有四女五男,曾國藩是長子。

據說,曾國藩出世前的晚上,其曾祖父曾竟希夢見一條飛蟒自空而降,起初在其庭院左右盤旋,然後又進入內庭蹲踞很久。於是曾竟希從夢中驚醒。正當他琢磨夢的吉凶時,有人來報孫媳江氏生了個男嬰。該男嬰便是曾國藩。

十分巧合的是,曾國藩出生當日,曾家屋後長蒼藤纏繞於樹,樹死而藤日益蒼翠繁茂,垂蔭一畝,為世罕見。其形狀與曾竟希所夢之巨蟒十分相似,曾國藩得誌時,此藤便繁茂勃發,而當他失意時,此藤也萎衰不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