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曾國藩生有一身怪癬,終生不愈。怪癬發作時,痛癢難耐,曾國藩雙手抓搔,落“麟”紛紛。
凡此種種怪異雜湊在一起,牽強附會,於是就有了曾國藩是巨蟒轉世的傳說。
曾國藩自7歲起便在父親曾麟書執教的私墊中讀書。20歲時外出求學,先後在衡陽唐氏私墊和湘鄉漣濱書院求學。1833年,23歲的曾國藩參加科舉,中秀才。同年底,與歐陽小姐成婚。
1834年,曾國藩又到湖南最高學府嶽麓書院學習,師從歐陽厚鈞,接受係統的儒家教育,並深受湖南學風的熏陶。當年即考中舉人,遂於冬季啟程赴京,準備參加來年的會試,不料在會試中落榜。回鄉後,曾國藩發憤苦讀史書,足不出戶近一年,為以後走上仕途和研究學術打下了基礎。1838年初,曾國藩再次進京趕考。功夫不負苦心人,他終於如願以償,中第三十八名進士。朝考得一等第二名,改為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館深造。1840年庶吉士散館,他是二等第十九名,授翰林院檢討。從此,曾國藩開始了他長達十二年的京官生涯。
幸運京官
1840-1847年間,曾國藩一直在翰林院詹事府擔任閑散文職。他充分利用這個條件,閱讀大量書籍,廣泛結交朋友,精心研究曆代封建王朝的典章製度和治國方略,尤其致力於理學,為他後來的升遷奠定了基礎。
開始的一段時間,曾國藩不論經、史、詩、文,樣樣都學。後來受唐鑒、倭仁的影響,開始專攻宋明程朱理學,成為一代理學大師。
唐鑒對曾國藩的一生行事、修身、做學問影響極大。曾國藩曾向唐鑒請教讀書、修身的妙訣。
唐鑒告訴他,讀書應當以《朱子全集》為宗;修身的最好辦法是記日記自我檢討。此後,曾國藩經常跟唐鑒一起研究學問,推究興衰治亂,學習程朱理學;他還把自己的日記拿給唐鑒檢查,找出檢討不深刻的地方,深挖病根。後在唐鑒的推薦下,曾國藩又拜訪倭仁。倭仁是唐鑒的弟子,也是當時著名的理學家。曾國藩同倭仁認識後,與其相處的時間比與唐鑒相處的時間還多。
從此之後,曾國藩日讀《朱子全集》,按唐鑒、倭仁“日課”去做,重在反省自己。
同時,曾國藩的仕途也是一帆風順。1840年授翰院檢,1847年升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後遍任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從1838年中進士算起,十年中,曾國藩連躍十級,從七品升到了正二品。因此,他曾在給弟弟的信中十分得意地說:“湖南三十七歲至二品者,本朝尚無一人。”曾國藩如此飛黃騰達,原因很多,既與他本人學有專長有關,又離不開權臣穆彰阿的垂青。尤其是後者,更是至關重要。
穆彰阿,字子樸,號鶴舫,滿洲鑲藍旗人,任軍機大臣二十年之久,深受道光帝信任。1838年,曾國藩三上春闈,穆彰阿時為總裁。從此二人有了師生之誼。穆對曾的學問、文章和行事都大為讚賞。
1843年,翰林散館大比,穆彰阿再次擔任總考官。試後,曾國藩拜會穆彰阿,並把自己的考卷謄清,呈送給他。於是曾國藩又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穆彰阿對曾國藩關懷備至,有一次皇帝召見曾國藩,曾事先到穆府請教,結果穆彰阿設法讓曾國藩得知了皇帝召見的內容。此後,曾國藩更加官運亨通。
曾國藩對穆彰阿的感激之情也非同一般。穆彰阿被罷官後,曾國藩每過其宅,都不免感慨一番。二十年後,曾國藩赴任直隸總督進京麵君時,還專程拜訪穆彰阿。後來,曾國藩赴天津處理教案,因自己無機會進京,於是專門寫信令兒子曾紀澤前往穆宅,向穆彰阿的兒子薩廉致意。
手足情深
曾國藩雖為官京城,但常心係家鄉,思念家親,尤其對兄弟姐妹,可謂手足情深。
在兄弟中,曾國藩居長。他有四個弟弟,從長到幼依次是國潢、國華、國荃、國葆。
國潢出生時,曾國藩年僅10歲,正是天真爛漫時,卻已經讀完五經,開始學寫文章。於是其父便笑著讓曾國藩以“兄弟怡怡”為題寫篇文章。曾國藩領首答應,展紙研墨,很快成文。其父看罷,十分高興地說:“文中有至性語句,以後必能以孝友承家!”
1838年,曾國藩考中進士時,最小的弟弟國葆都已11歲。這時,曾國藩更加努力地來盡長兄的責任。在他看來,教導諸弟進步,不僅是同胞手足之情的體現,更是為盡到孝道所必須做的。
曾國藩在家時就曾輔導過國潢的功課,來京後曾國藩亦時常寫信督促。國華生性心高氣傲,經受不了挫折,稍有不順心,便牢騷滿腹。針對這種情況,曾國藩給他取字溫甫。國華18歲時,正式過繼給叔父曾驥雲為嗣,但是曾國藩並沒有因此與這位弟弟疏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