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諸弟中,國荃是最聰穎好學的,5歲時便入私塾讀書,不到10歲便可作詩聯對。據說,國荃9歲時,曾有一位先生出“君子保身”讓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來對。麟書對以“小人有母”,一旁的國荃則對以“帝乙歸妹”,被讚為神童。
對於姊妹們,曾國藩也十分掛念。那個時代的女人,即使生在富貴之家,也隻能做個貴女、貴婦而已。所以,曾國藩希望自己的姊妹能嫁個耕讀之家,做個勤勞主婦、賢妻良母,平平安安地生活。
曾國藩有一個姐姐國蘭,三個妹妹國蕙、國芝、滿妹。其中滿妹10歲時夭折,曾國藩在《滿妹碑誌》中寫道:“她生而善謔,旁出捷警,諸昆弟姊妹並坐,雖黠者不能相勝,然歸於端靜,笑罕至矧。”這段追憶,表達了長兄對她的深切懷念。
而其他長大成人的三個姊妹出嫁後,在婆家的生活無一美滿。在京為官的曾國藩時常因她們那些瑣碎的事情而牽掛她們。雖居高官,仍不失人之常情,這是曾國藩的可貴之處,因此才有了著名的,《曾國藩家書》。
創建湘軍
1851年1月,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發動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經過兩年多的奮戰,起義軍從廣西進入湖南、湖北,勢如破竹,順長江而下,攻占江西、安徽、江蘇。太平軍於1853年3月攻占南京,隨即定都南京,改稱天京,建立了與清政府對立的農民革命政權。
然而此時清朝的主要軍隊八旗兵和綠營兵都已衰敗不堪。清政府先後調集大批軍隊前往廣西、湖南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結果紛紛潰敗。無奈之下,清政府隻好起用地方地主武裝力量來協助官軍鎮壓太平天國起義。
1853年,太平軍進入湖南時,清政府便令兩湖督撫勸諭地方士紳興辦團練。此時,曾國藩因其母病逝在原籍守製。這年十月,曾國藩接到鹹豐帝的上諭,要求其以在籍侍郎的身份協助張亮基“辦理本省團練鄉民”。曾國藩隨即啟程趕赴長沙,著手籌辦團練武裝。
曾國藩到達長沙後,麵對日漸惡化的軍事形勢,他心裏明白,八旗兵、綠營兵等正規武裝力量根本抵擋不住太平軍的進攻,更不用說剿滅太平軍了,小股的團練武裝也無濟於事。鑒於此,曾國藩認為必須從根本上著手,建立和訓練出一支組織嚴密並有頑強戰鬥意誌和實戰能力的新的地主武裝力量,才能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在長沙解圍之後,湖南巡撫張亮基從湘鄉等地調來了一千多團丁,以加強長沙防守。曾國藩到達長沙後,將這一千多人分為左、中、右三營,由羅澤南統率中營,壬叁統率右營,鄒壽瓊統率左營,每日進行操練。這就是最初的湘軍。經過半年的招募擴充,至1853年8月,湘軍隊伍已發展到十營六千人。
與此同時,曾國藩鑒於太平軍在長江有一支龐大的水師,並控製著從武漢到南京的長江水域,因此想建立一支水師。恰好此時清政府有創建水師的計劃。於是曾國藩到了衡州以後,就著手創建水師。至1854年2月,湘軍水師建成。至此,經過整編後,湘軍擁有陸軍十營,共五千人,以塔齊布為諸將先鋒;水師五千人,以諸汝航為各營頭領:合計員異、兵勇、俠役共一萬七千人。
湘軍的編製與八旗兵、綠營兵不同,是曾國藩效仿明代戚繼光所編練的戚家軍進行編製的。湘軍以營為基本戰鬥單位,設營官一人,掌管五百兵勇;營下設四哨,哨下設八隊。對官兵的選拔采取層層選拔的辦法,即大帥挑選統領,統領挑選營官,營官挑選哨弁。從而逐級加以節製,全軍由曾國藩一人節製。在將士的選擇上,將官多以紳士與儒生為主,而且主要將領間大多是同鄉、同學、師生、親友關係;士兵以年輕力壯、樸實的農民為主。對士兵進行嚴格訓練:訓主要是進行封建倫理和紀律教育,練則指練隊伍和練技藝。
這樣,曾國藩便利用封建宗法關係作為維係湘軍的紐帶,組成了一支私人武裝,成為太平軍的死敵。由於曾國藩殺人過多,因而被人稱為“曾剃刀”、“曾屠戶”。
鎮壓起義
1854年,湘軍建成,曾國藩發布《討粵匪檄》,率湘軍東征。曾國藩在兩湖地區與太平軍展開了戰鬥。1854年3月,戰鬥主要在嶽州一帶進行,結果湘軍大敗,太平軍乘勝攻占了湘潭。
曾國藩率水軍想奪回湘潭,結果再敗。曾國藩羞憤交加,投水自殺,為部下所救。太平軍傷亡也很大,於是退去。曾國藩率領湘軍休整三個月後,又重新奪回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