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修身立德鑄造精神(2)(1 / 3)

曾國藩求過的第二方法,便是請求朋友和兄弟直言相告。他說:”若得一二個好友,胸懷寬廣、豁達,博學多才,能文善詩,批評我,可對我大有益處。“

至於他請兄弟常進箴規,我們可以在他的家書中常常看到。他說:

”諸位兄弟相隔千裏,必須不斷地批評我。要時時來信指正我的過失。不要讓祖上幾世的積德,因我之過失而墮失。這樣才能免於災難。諸弟若能經常向我進言勸告,你們就是我的良師益友了!

外邊有人指責我們家幾個弟弟過於惡劣,我也有所聞,自當一一告訴他們,責備勸誡,有錯改正,沒有錯要加以勉勵,不可掩蓋。“

喜諛怒詬,乃是人的常情。但朋友們對於曾國藩的忠告,他可真肯接受。他說:

”竹如教育我要有耐心。我常說竹如的貞忠足可以幹大事,我所缺的正是貞忠浩達啊!這一字,足可以醫治我的心病!“

許多居大位的人,因為聽不到一句逆耳的話,聽不到一句真實的輿論,結果把他的前程葬送了。曾國藩這種”勤求己過“、”喜聞諍言“的態度,是很難得的。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誰沒有說過假話?誰沒有說過大話?誰沒有嫉妒他人?誰沒有傷害他人?誰從來不好女色?誰從來不占他人便宜?誰敢拍著胸膛對自己或者蒼天說,我從來不做虧心事?沒有,從來沒有。隻有過錯的大與小,多與少,或者你所犯的過錯是人人都會犯的,是人們可以原諒的,可以接受的,但不能說你從來就沒有過錯。隻要是人,有七情六欲,就有人的弱點和局限。曾子為什麼”吾日三省吾身“,就是為了少犯過錯啊!

《周易》說,君子”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尚書》也說:”改過不吝(吝嗇)“這一方麵告訴人們過錯是難免的,另一方麵也告訴人們要有過必糾,有錯必改。然而說說容易做起來難,很多人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也知道問題的嚴重性,可真正讓他改正過錯,那就很難了。聖人之所以少,是因為知錯必改的人太少了;況且很多過錯都是美麗的過錯呢?比如看見一個美麗的姑娘,情不自禁地想她,雖然自己不會傷害她,也不會告訴她,隻是情不自禁地想她,甚至過了好久也還是想到她。這個過錯太美麗了,以致很多人都不認為它是一個過錯。

所以,曾國藩說,知己之過失,承認它,並且改正它,毫無吝惜之心,這是最難的。豪傑之所以是豪傑,聖賢之所以是聖賢,就在這裏。磊落過人,能透過此一關,寸心便異常安樂,省得多少糾葛,省得多少遮掩,還有那修飾裝點的醜態。

過錯雖然美麗,但改正過錯就更加美麗,況且很多過錯卻是醜陋無比的呢!改正一個過錯,哪怕它很小,很輕,它都會使你身心更加輕鬆,無愧無悔。如果你是一個有心人,不妨體驗一下改正過錯的感覺,雖然有那麼一點難堪或難過,但是同時你也感到踏踏實實、坦坦蕩蕩、自由自在。還是說你見到一個美麗的姑娘,你意識到了情不自禁地想她是不好的,如果你改變一下思維呢?這個姑娘很美麗,所以這個世界也很美麗;她很幸福,我曾看見到這個姑娘,所以我也很幸福。同樣是見到一個美麗的姑娘,動機不同,心境也不同。

一個省心修身的人,注重頤養德性的人,他所犯的過錯不一定是坑蒙拐騙之類的淫惡,往往是一些不為人知,不足掛齒的小隱私或小陰思。不斷地滌除這些小隱私、小陰思,他就會一天比一天高大起來。明代楊繼盛說:”或獨坐時,或深夜時,念頭一起,則自思曰:這是好念是惡念?若是好念,便擴充起來,必見之行;若是惡念,便禁止勿思。“他說得太好了。

曾國藩名號很多,他乳名叫寬一,名字誠,又名國藩,字伯涵,號滌生,諡號文正,寬一是父母所取,國藩是唐鑒所賜,文正是皇上所封,滌生則是曾國藩自己所為,因而最能反映他的思想和趣旨。

曾國藩的解釋是:

餘今年已三十,資稟頑鈍,精神虧損,此後豈複(又)能有所成?但求勤儉有恒,無縱逸欲,以喪先人元氣(古人把己身當作先人的身體的延續,比如自己享福,說成是享祖上蔭德)。困知勉行(知難而進,勉力而行),期(希望)有寸得(一點收獲)以無失詞臣(文臣)體麵。日日自苦,不至佚(安逸)而生淫。如種樹然,斧斤縱尋(縱情砍伐)之後,牛羊無從牧之;如燃燈(點燈)然,膏油欲盡之時,無使微風乘之(乘虛而入)。庶幾(也許)稍稍培養精神,不至自(自己)速死。

誠(果真)能日日用功有常,則可以保養身體,可以自立,可以仰事(處理不仰仗)俯蓄(省有積蓄),可以惜福,不使祖宗積累自我一人享受而盡,可以無愧詞臣,尚能以文章報國。

曾國藩號滌生,說明他能自律,十年以後,他舊事重提,說明他自律嚴格。曾國藩之所以能有所作為,就在於他能日日反省,天天自新。他有一種強烈的、熱切的洗心革麵的願望,他是自己卑瑣靈魂的嚴厲審判者,他是自己淫邪惡欲的無情拷問者,他是自己羸弱身軀的猛烈抨擊者,這使他得以潔身、保身、全身。

他是多麼愛自己,他又是多麼善於愛自己。他的功業,不在他的道德,也不在他的文章,而在他對自己肉體和心靈的永無休止地洗滌和更新。

對曾國藩而言,名心太切和俗見太重,大概是他最大的缺點了,它不僅損害了他的人生境界,而且也嚴重地損害了他的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