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為官施政忠字當頭(2)(2 / 3)

醒早沾戀,明知大惡而姑蹈之,平旦之氣安在?真禽獸矣!要此日課冊何用?無日課豈能隨壞更甚乎?尚麵見顏與正人君子講學,非著而何?辰正讀旅卦,飯後讀巽卦,一無所得,白文都不能背誦,不知心忙甚麼?丹黃幾十頁書,如勉強當差相似,是何為者?平生隻為了靜,斷送了幾十年光陰,立誌自新以來,又已月餘,尚浮躁如此耶?

曾國藩還認為,勤於政事,是政治家應具備的最基本的條件,而且應從小處著眼。他在《克勤小物》一節中說:古之成大業者,多自克勤小物而來。百尺之樓基於平地,千丈之帛,一尺一寸之所積也。萬石之鍾,一銖一兩之所累也。文王之聖,而自朝至於日中昃不遑暇食。周公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仲山甫夙夜匪懈。其勤若此,則無小無大,何事之敢慢哉!諸葛忠武為相,自杖罪以上,皆親自臨決。杜慧度為政,纖密一如治家。陶侃綜理密微,雖竹頭木屑皆儲為有用之物。朱子謂為學須銖積寸累,為政者亦未有不由銖積寸累而克底於成者也。秦始皇衡石量書,魏明帝自案行尚書事,隋文帝衛士傳餐,皆為後世所譏。以為天子不當親理細事。餘謂天子或可不親細事,若為大臣者,則斷不可不親。陳平之問錢穀,不知,問刑獄,不知,未可以為人臣之法也。凡程功立事,必以目所共見者為效。苟有車必見其軾,苟有衣必見其敝,苟為博物君子,必見其著述滿家,抄撮累篋。苟為躬行君子,必見其容色之日卒盎,徒黨之感慕。苟善治民,必見其所居民悅,所去民思。苟善治軍,必見其有戰則勝,有攻則取。若不以目所共見者為效,而但憑心所懸揣者為高,則將以虛薄為辯,而賤名檢,以望空為賢,而笑勤恪。何晏鄧揚之徒,流風相扇,高心而空腹,尊己而傲物,大事細事,皆墮壞於冥昧之中。親者賢者,皆見拒於千裏之外。以此而冀大業之成,不亦悖哉!孔子許仲弓南麵之才,而雍以居敬為行簡之本,蓋必能敬乃無廢事也。

我宣宗成皇帝,臨禦三十年,勤政法祖。每日寅正而興,省覽章奏,卯正而畢,事無留滯。道光二十九年,聖躬不豫,自夏徂冬,猶力疾治事,不趨簡便。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始命皇四子代閱章奏,召見大臣。即今上皇帝也。對事甫畢,而宣宗龍馭上賓。蓋以七十天子,篤病半載,其不躬親庶政者,僅彌留之頃耳。為人臣者,其敢自暇自逸,以不親細事自諉乎?

4.為國為民,踐行”以禮治人“

曾國藩在為官的過程中一直實踐著”以禮治人“的政治抱負,以圖挽救沒落的清王朝。這可以從兩方麵來看。

一方麵,在農民起義如熊熊烈火之際,曾國藩強調要極力維護儒學在傳統文化中的統治地位,並把”禮“看作統治權術不可須臾離開的法寶,因此對於破壞封建禮治秩序的農民起義,要毫不手軟地鎮壓下去。

他明確指出:

古之君子之所以盡其心、養其性者,不可得而見;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一秉乎禮。自內焉者言之,舍禮無所謂道德;自外焉者言之,舍禮無所謂政事。故六官經製大備,而以《周禮》名書。春秋之世,士大夫知禮,善說辭者,常足以服人而強國。戰國以後,以儀文之瑣為禮,是女叔齊之所譏也。荀卿、張載兢兢以禮為務,可謂知本好古,不逐乎流俗。近世張爾歧氏作《中庸論》,淩廷堪氏作《複禮論》,亦有以窺見先王之大原。秦蕙田氏輯《五禮通考》,以天文、算學錄入為觀象授時門;以地理、州郡錄入為體國經野門;於著書之義例,則或駁而不精;其於古者經世之禮之無所不該,則未為失也。

在這裏,曾國藩考究評議曆史上關於禮的運用過程,很明顯,他特別強調的是”舍禮無所謂道德“、”舍禮無所謂政事“的極端重要性和必要性。

曾國藩提出的”禮“,來源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學。我們知道,儒學的核心之中包括了”禮“的重要內容。這一重要內容,在封建社會文化中占有其明顯的地位。”禮“即禮儀、禮製的禮,由孔子所闡發而曆代封建王朝,尤其是宋明以來不斷發展和強化。禮的核心是什麼?就是別尊卑、明貴賤,區分上下、親疏、長幼、男女的等級差別。所謂”天有十日,人有十等“,”貴賤無序,何以為國“.”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這都是禮的道理和規則。古代,有關君臣父子、文武百僚、士農工商、庶民百姓等等禮的規定非常嚴格,越”禮“是不允許的。所以,禮是一種非常嚴格的宗法等級製度,也是維護宗法等級製度的社會秩序和道德規範,更是為維護封建等級社會秩序和道德規範而采取的一種組織製度和措施。

儒家講禮,強調”教化“.所謂”不學禮,無以立“,”不知禮,無以立“.六藝之教,以禮為要。君主學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禮,”則民宜使“,”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雖然,君主、君子、小人學禮的目的不同,功效也不一樣,但都不能超越禮的規範。”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子學禮不越軌,小人學禮要安分。所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就是要通過”禮“的”教化“,使人人都自覺地遵守封建宗法等級製度的約束,一步都不可逾越,也不能逾越。反之,就是大逆不道,就要受到嚴厲的製裁。這套禮的義理,千百年來,隨著儒家學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主要地位的穩固和延續,不僅在封建社會上層意識形態領域中占居統治地位,而且深深地影響到社會生活包括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麵,即使沒有文化或者隻有很少文化的下層勞動群眾,也有形無形地受其束縛和影響。總之,”禮“成為維持和延續中國封建社會的重要思想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