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兵經費籌妥了,裁兵辦法擬好了,隻等勝利的蒞臨。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攻下南京,取得勝利,七月初旬開始裁兵,一月之間,首先裁去二萬五千人,隨後亦略有裁遣。人說招兵容易裁兵難,以曾國藩看來,因為事事有計劃、有準備,也就變成招兵容易裁兵更容易了。這也是強人畢生大事之一。
究竟湘軍共有多少?我們無法明白。我們隻知道:湘軍初次出擊的人數,隻有一萬七千人。我們隻知道:鹹豐七八年時,湘軍主力,仍然隻有一萬多人。直到安慶之戰發生,才增加一萬多人,約計三萬人左右。同治元年圍攻南京的時候,連新招募的、新投誠的一起計算,最高估計,不會超過六萬人。
裁去多少?曾國藩不是傻瓜,不會一次裁光。最高的估計,大概裁去二分之一,約三萬人左右,剩下來未裁的,還有三萬人。這三萬人,一部分由曾國荃統率。光緒十三年,我們還可見到曾國荃有關湘軍的奏議。一部分由左宗棠帶往西北去了。一部分水師由黃翼升統之。其他中下級軍官,轉入淮軍去了。
實際上並未大裁特裁,清廷如果逼得太急了,曾國藩的手下有的是兵,要蠻幹,大家蠻幹,要曾國藩做年羹堯,他是不幹的。
從另一角度看,曾國藩是一個讀通經史之人,他素抱”花未全開月未圓“主義,萬事不要做到盡頭,適可而止。
曾國藩決心裁兵,實際是由其忠君的根本思想所導致的。
曆代的儒家,很少推重莊子的,可是曾國藩把莊子捧為聖哲,列入聖哲三十二人之林。他九弟生日時,曾國藩作詩贈之:
左列鍾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
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雲過太虛。
他知道人間隨時隨地,有乘有除;他敬佩屠羊說是一個功高而不爭功的人,可謂讀莊子有得。
7.惟帝命是從,一顆忠心隻為國
曾國藩的心目之中,決無”華夏之防“的種族觀念,他所有的隻是”地維所賴以立,天柱所賴以尊“的”君,天也“偏狹國家思想,他一味”效勞朝廷,忠君報清“,不過是為了爭取異族皇帝賜給他高官厚爵,地位和利益而已。湘軍成立之初,原係保衛地方性質,並無出境作戰計劃。後以清軍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被太平軍擊潰,清廷不得已,乃命曾國藩率軍援鄂,可是曾國藩以準備未妥,遲遲不出兵,清廷多少有一點不滿之意,及湘軍克複武漢,便有人向鹹豐進言,去了一個洪秀全,來了一個曾國藩。因此清廷便收回成命,另易他人。這不但使曾國藩麵子難堪,且使湘軍將領,無不憤慨,湘軍造反的原因,實基於此。
曾國藩攻克金陵,平定太平軍以後,原來鹹豐帝臨死的遺言,克複金陵者王,可是事實上,僅僅給以一個一等侯。曾國藩幼女曾紀芬曾言,家鄉一聞此訊,多說侯爵太細。太細即太小之意,不滿之辭,已露言表。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幾乎是過去曆代戰爭結束後的必有現象。太平軍完了,便有許多禦用官吏,便乘機製造罪狀,打擊湘軍,而且想將湘軍將領,一網打盡。編修蔡祺奏劾曾國藩、曾國荃破壞紀綱;監察禦史朱鎮,奏劾湘軍紀律廢弛,並列舉湘軍將領罪狀。其他如勝保、穆彰阿之流,更是散布謠言,無的放矢。清廷乃下詔命,要曾國藩和各級將領,從速辦理軍費報銷,這便是湘軍造反運動的近因。
打了十多年爛仗,花了許多老百姓的錢,卻要辦理軍費報銷,這不是十二道金牌是什麼?這一詔命一到,曾國荃、彭玉麟、左宗棠、鮑超等四人,便秘密活動要擁戴曾國藩出麵,反抗清廷。
當曾國藩在南京城破,太平天國覆亡,進入殘破不堪的石頭城後,全城餘燼未息,頹垣敗瓦,滿目淒愴,不忍卒睹。有一天晚上,大約十一點鍾,曾國藩親審李秀成後,進入臥室小休,湘軍的高級將領約有三十餘人忽然來集大廳,請見大帥,中軍向曾國藩報告,曾國藩即問:九帥有沒有來?(九帥即是曾國藩的九弟曾國荃)中軍複以未見九帥,曾國藩即傳令召曾國荃。曾國荃是攻破南京的主將,這天剛好生病,可是主帥召喚,也隻好抱病來見。曾國藩聽見曾國荃已到,才整裝步入大廳,眾將肅立,曾國藩態度很嚴肅,令大家就坐,也不問眾將來意。眾將見主帥表情如此,也不敢出聲。如此相對片刻,曾國藩乃命巡弁取紙筆,巡弁進以簿書紙,曾國藩命換大紅石垂箋,就案揮筆,寫了一副對聯,擲筆起,一語不發,從容退入後室。眾將莫之所措,屏息良久,曾國荃乃趨至書案前,見曾國藩寫了十四個大字,分為兩行上下聯,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