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絕大多數中國知識分子的人生追求。救世濟民,經世致用,這一思想自屈原以降就在中國知識分子的血脈裏奔湧激蕩。”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一觀念早已浸潤在一代代中國士大夫的腦顱與心田之中。
曾國藩,位卑之際不忘憂國。位顯之時,更是夙興夜寐,以高人一籌的見識辦洋務,興譯館,遣學生,力扶將傾大廈。時時在踐行中國知識分子治國平天下的古老命題。
曾國藩既扮演著知識分子的角色,開始其漫長的心路曆程,又肩負匡扶國家的政治之重任。他把落腳點選在後者上,而又不忘前者的清高本色,把二者協調得幾乎完美無瑕。
曾國藩的人生曆程給了我們很多啟示。當今中國需要的正是千萬個經世濟民的實踐家。
1.為治亂世,不惜充當曾剃頭
曾國藩生在亂世,從維護封建統治和道統觀念出發,他極其仇視各地農民鬥爭,他與太平天國政權有著近20年的長期作戰史,打敗太平天國是他一生事業的頂峰。無論對太平天國如何評價,在此,曾國藩拿起了峻法的武器,扼殺了這場農民鬥爭,這是事實,這是其階級本性使然。太平天國的洪秀全,在金田村起義的時候,是道光三十年(1850)十二月十日。這年雖在年號上仍稱為道光年,但事實上道光皇帝,早已在這年正月中旬因病去世,而由他年甫二十歲的兒子奕訁寧繼位,是為鹹豐皇帝。
鹹豐皇帝即位不到一年,太平天國就起事了,這位年輕的皇帝當時對於政務尚未諳熟,而國家一切軍事、政治的重要政策,都要由他來決定,所以初期朝中頗有點慌亂之象。可是鹹豐皇帝雖然年輕,卻很沉著,最後他聽從戶部尚書入值軍機處大臣文慶的建議,采用”以漢人製漢人“的政策,起用漢人,平定了這場大亂。
最先他起用前雲南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率領前雲南提督張必祿等馳往平亂,可是林則徐年歲太大,不堪長途跋涉,還沒有走到廣西,就在中途病死。那張必祿雖然走到潯州,但也步上林則徐的後塵。
接著,鹹豐皇帝又派兩江總督李星沅為欽差大臣,漕督周天爵為廣西巡撫,加總督銜,同時調整了湘、鄂、桂等省的一批官員,動員了兩廣、雲貴等省兵力,對太平軍加以限製圍剿。可是李、周這兩位大臣,為了權利之爭,卻大起齟齬,使得太平軍攻城略地,得心應手。鹹豐皇帝見事情不妙,又改派蒙古籍的軍機大臣賽尚阿為欽差大臣。
賽尚阿到了廣西,以向榮為北略,會同南路的烏蘭泰部作鉗形攻勢,向太平軍進擊。結果卻又因向、烏二人的戰略見解不同,打了一場敗仗,鹹豐皇帝大怒,將賽尚阿降了四級處分,向、烏二人則革職留任。
向榮不失為一戰將,當太平軍衝進湖南以後,他竟一直跟在太平軍後麵尾追,再從湖北追到南京,在孝陵衛紮下了”江南大營“.這時鹹豐帝正苦於找不到一個可以代替賽尚阿的人,覺得向榮這人也還不錯,又升向榮做了欽差大臣。
稍後,鹹豐帝在向榮之外,又任命琦善為欽差大臣,在揚州郊外寶塔山、司徒廟一帶,紮下了一座江北大營。這江南、江北兩座大營,雖監視了太平軍好幾年,打了無數次的仗,結果都被太平軍所殲滅。
自此以後,清廷對付太平天國的責任,都落在曾國藩、及其一手所訓練的湘勇身上了。
曾國藩於鹹豐二年夏天,本已外放江西鄉試正考官,途中忽遭母喪,乃照例棄官回家奔喪(這叫做”丁憂“)。這時正逢太平軍攻掠湖南,曾國藩繞道才回到湘鄉原籍。
是年十一月,清廷見事態嚴重,忙委派辦理團練大臣數十人在各地興辦團練維持地方治安,命曾國藩以在籍侍郎的身份,襄辦團練,協助地方官籌辦”防剿“.曾國藩原想上疏懇辭,但這忽然接到警報,武漢失守,湖南告急。巡撫張亮基專差請曾國藩到省城去,協助籌劃湖南防守事宜。
曾國藩正要起草堅辭,適郭嵩燾來家,聞知此事,慨然謂曰:”老兄素有澄清天下之誌,今時機已至,何可辭也!“曾國藩一聽此言,大為感動,乃焚毀草稿。遂決心變計,應邀前往長沙,與張亮基共商籌組武力保衛地方的事。
因鑒於綠營兵不可用,曾國藩決定另招鄉勇,在省城組成一大團,施以不同的編組操練。在此之先,江忠源曾帶了一批”楚勇“來到長沙,另外湘鄉秀才羅澤南也率領了”湘勇“千餘人,來長沙助守,張亮基就把這一批楚勇、湘勇的雜牌軍,編成了三個營,分由王金王王、羅澤南、邵壽璋統帶,而交由曾國藩指揮。
於是曾國藩遂在十二月二十二日,在長沙魚塘口設審案局。起初的目的,是專辦”匪“類。曾國藩出身文臣,軍旅的事,可說是一竅不通。這時他想起了唐鑒的話:經濟之學,應該從史籍上去學習前賢的遺規。從前他在兵部侍郎任內,也頗讀了些曆代名將練兵打仗的有關典籍。他覺得明代戚繼光”束伍“之法,最可仿效,嘉慶初年率鄉勇平苗的傅鼐,訓練技擊,建立碉堡的辦法,也很有用。
因此他比照戚、傅的成法,參以己意,定立了一套訓練軍隊的章程。羅澤南所招湘鄉練勇三營,先到長沙,曾國藩便先從這三營家鄉子弟兵開始,用他的新方法訓練。這就是湘軍建軍的起點。(後來湘軍中許多得力幹部都是從這裏出來的)接著人數日見增加,規模逐漸擴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