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戴高樂(5)(2 / 2)

12月1日,由參眾兩院議員、省市議員、市長等組成的總統選舉團選舉第五共和國總統。戴高樂以多數票當選。

1959年1月8日,戴高樂驅車前往總統府就職。前任總統科蒂在總統府迎候他,莊重而激動地說:“法國人中的頭號人物現在成為法國的頭號人物了。”隨後,兩任總統並肩乘一輛敞篷車前往凱旋門,履行向無名烈士致敬的例行儀式。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由此誕生了。

五月風暴

1968年5月,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已經成立10年了,它顯得那麼平靜。

但是平靜的表麵下潛伏著一股暗流,1968年春天從北美到西歐此伏彼起的學生運動蔓延到了法國,這場學生運動引發了震撼整個法國,從根本上動搖了戴高樂政治統治的“五月風暴”。

農泰爾文學院本來是平靜的,後來由於新生增多,出現了許多問題。學生們首先提出了改造傳統教育體製的要求。他們認為:法國傳統的教育製度限製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生活的自由,主張取消嚴格的考試製度,學生應該參與學校的管理。1967年12月以來,學生們開始了抵製考試的運動。運動迅速帶有政治色彩:從反對校規到反對越南戰爭,從要求絕對自由到抨擊資本主義製度。運動的口號五花八門,出現了名目繁多的以“新左派”自詡的群眾組織,有的以托洛茨基為招牌,有的打出格瓦拉主義的旗號,有的號稱“毛澤東共產主義小組”……學生中出現一批頗具號召力的領頭人,其中最著名的要算科恩·邦迪。他於1968年3月22日領導成立了“3月22日運動”小組,並於當天發動了“3月22日運動”。由於警察的幹預,矛盾陡然激化。

運動很快傳播到了巴黎大學所在的著名的拉丁區,傳播到了全國各地的大學。警察逮捕科恩·邦迪以後,對立情緒一下子發展到了白熱化的程度。被激怒了的學生同荷槍實彈的警察發生了直接衝突。在蓬皮杜總理的過問下,關了12個小時後,科恩·邦迪被釋放。但是局勢並沒有絲毫平息,示威行動繼續發展,持各種傾向的學生組織、社團,多如牛毛,就政治、經濟、社會、製度、革命等各種問題,展開了空前狂熱的大辯論。5月2日,巴黎大學當局宣布停課。教育部長佩雷菲特、內政部長伏歇束手無策。

也正是5月2日這一天,總理蓬皮杜和外交部長顧夫·德姆維爾動身前往伊朗和阿富汗進行國事訪問。蓬皮杜在離開巴黎前曾經表示過,對於學生運動,既要堅定,也要靈活,否則則難於收拾。他把問題留給了總統。戴高樂則十分自信,也十分鎮定。在他看來,對示威活動隻能采取堅決鎮壓一途。

他指示代總理若克斯、內政部長伏歇和教育部長佩雷菲特絕對不對學生讓步。5月3日,巴黎大學駐進了武裝警察,學生則用石塊和街壘占領了拉丁區。10日夜晚,棍棒、防毒麵具、催淚彈、鋪路石塊……拉丁區成了警察和學生的戰場。至5月6日,被捕的學生達400餘人,幾百名警察和學生在衝突中受傷。學生們決定在13日舉行更大規模的示威行動。這時,法國總工會和民主工人聯合會決定打破沉寂,也宣布將於13日舉行總罷工,學生將和工人彙合在一起了。戴高樂一直處在憤怒之中,他固執地決定:決不讓步,被捕的學生不能釋放,警察不能離開巴黎大學。

11日晚,蓬皮杜回到了亂作一團的巴黎,他決定采取與戴高樂不同的辦法來收拾局麵。在他看來,唯一的辦法就是把警察從巴黎大學撤走,讓學生複課,緩和矛盾,使學生們的狂熱情緒逐漸地平息下來,蓬皮杜請求戴高樂放手讓他去處理,建議戴高樂按原計劃於14日對羅馬尼亞進行國事訪問。事實上,戴高樂已經把話說絕了,很難回心轉意,看來讓蓬皮杜全權解決這個難題,對戴高樂說來不失為一個回旋之計。戴高樂決定照舊出訪,聽任蓬皮杜自行處理。這次是總統把問題留給了總理。

學生和工人們選擇5月13日作為聯合行動的日子,是別有用意的。5月13日是象征戴高樂重返政治舞台的日子,所以這個決定本身就帶有反戴高樂的含義。這一天,幾十萬工人舉行了總罷工,學生大批地湧上街頭。他們打著旗子,標語牌上寫著:“十年太長了!”、“把戴高樂送進檔案中去!把戴高樂送進修道院去!”運動很快擴展到其他大中城市,100個工廠被工人占領,火車車次減少,郵電不能正常運行,飛機無法正點起飛……法國癱瘓了。第五共和國誕生10年了,第一次出現了要求戴高樂辭職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