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國為李世民服喪期間,正當夏末秋初,烈日猛照,長安城渾若燒紅了的磚窯一般,暑氣蒸騰,熱浪滾滾。然而人們仿佛覺得天際低垂著沉重的鉛灰色濃雲,昏昏朦朦,迷離恍惚。貞觀之治已經過去,往後將是一個什麼樣子,是由大治走向大亂,還是承前啟後,開創更加流光溢彩的美好前景?

八月十八日,舉行太宗文皇帝李世民大葬典禮。前一天,在順天門外設“大升輿”(又稱“杠”——運靈的工具),陳列全部儀仗,包括銘旌、真亭、神帛輿和注冊寶輿等。嗣皇帝李治率領後妃、皇子皇孫和貴戚大臣,身穿孝服,在太極殿舉行祭禮。在“發引”(下葬)的前夕,舉行“辭奠”禮,表示行將告別之意。當天,舉行“啟奠”和“祖奠”,意思是經此祭奠就要啟行了。在梓宮上施加彩幃後,便舉行“遺奠”禮送行。梓宮由“龍輴”(小杠)抬到嘉德門,再改換“大升輿”。出殯時,軍民臣等排列沿途送葬,萬人空巷,規模空前,備極哀榮。路上還設有祭壇,由王公、功臣、大臣、僧道和鄉紳致祭。梓宮抬到昭陵,置放在享殿中,舉行“安神”禮。等到下葬時刻,再舉行“遷奠”禮,開始把梓宮往“玄宮”(墓室)裏抬。抵達“皇堂門”(玄宮門)外,再一次舉行“贈”禮,將“諡冊”、“寶印”、“冥器”及隨葬衣飾珍玩,都擱置到裏麵,關閉皇堂門。最後在玄宮前舉行“享”禮,安葬儀式結束。

昭陵在禮泉縣城東北四十五裏的九嵕山上。貞觀十年落葬長孫皇後時開始營建,至李世民葬下為止,曆時十三年。它選取鑿山建陵的法子,修築在主峰。昭陵南麵與終南山諸峰、太自山諸峰隔著關中平原遙相對峙,渭水環繞於陵山之前,涇水縈係於陵山之後,地勢開闊而又險峻挺拔。陵園以垣牆圍繞,周匝一百二十裏,封域麵積三十萬畝。四隅建角樓,東南西北開四門。園內廣植蒼鬆翠柏和長楊巨槐,林木參天,稱做“柏城”。玄宮在半山腰南麓因山鑿石而成,前後置石門五座。依山勢傍靠石崖架梁修棧道,懸絕百仞。盤山二百餘步,始可抵達玄宮正門。陵內設東西廂房,並列置石函,內裝珍貴殉葬品。供冥主靈魂遊樂的神遊殿,建在玄宮頂門內。山下正南麵是朱雀門,進入門闕,通過長長的甬道,便到了莊嚴肅穆的南大殿——獻殿。它建在陵前,供上陵謁拜或舉行祭獻典禮之用。在山下離開陵墓的南方偏西約十裏處,建築下宮,作為冥主靈魂飲食起居的生活寢宮。

李世民駕崩時,左驍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和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乞請自殺殉葬。李治派人宣諭:先帝遺旨不許。但是,李治為了弘揚李世民的武功和千秋偉業,命雕造蠻夷君主的石頭塑像十四尊,表現其歸附或被擒伏的情狀,並刻上名字,列置在陵山北麵玄武門內的祭壇左右。其中有突厥頡利可汗和阿史那社爾等四尊,吐蕃讚普弄讚,高昌王麴文智,焉耆王龍突騎支,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吐穀渾河源郡王慕容諾曷缽,於闐王尉遲信,新羅王金真德,林邑王範頭黎,以及婆羅門阿羅那順等。他們一個個深眼曷鼻,弓刀雜佩,栩栩如生,很有個性,又體現了睦鄰關係及民族團結的氣象。祭壇的東西廡房,陳列著李世民征戰時所騎乘的六匹駿馬的浮雕石像:白蹄烏——平薛仁杲時所乘,特勒驃——平宋金剛時所乘,颯露紫——平東都洛陽時所乘,青騅——平竇建德時所乘,什伐赤——平王世充、竇建德時所乘,拳毛蝸——平劉黑闥時所乘。

李世民在初建寢陵時,曾經詔示“功臣密戚”以及“德業佐時者”陪葬昭陵,墳墓依文武分成左右。以後又允許臣僚申請陪葬,子孫從父祖而葬。龐大的陵園內,墓塚達到二百多座,其中已知墓主是誰的有一百六十七座,包括魏征、房玄齡、李靖等功臣和十五位少數民族將領。

昭陵居高臨下,列侍兩廂的陪葬墓像眾星拱月似的,拱衛著一代明君、天可汗陵寢的至高無上的尊嚴。銀紅的曙光與斑斕的晨靄交融在一起,點染山山水水。一抹金暉正自溫馨地撫摸著崇山的尖峰。蒼鷹在山腰盤旋,鳥雀的啼鳴愈來愈高揚起來。細軟如紗的煙流縹縹嫋嫋,悠悠然舒徐漫卷。明霞賽如火花般噴湧,一片鉻黃,一片青紫,斑駁陸離,變化多姿,顏色自濃而淡,與天壁鑲大理石紋縷般的雲海相互映襯,夾帶著幾許玄秘,幾許悵惘,幾許崢嶸,仿佛幻成了一幀意象奧遠而空靈的雕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