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紹良說,任何事業,皆以人為主體。至於機器、工廠及產品行銷等項,無非是一些應用的工具而已。隻要處理得當,就能協助員工更有效的運作;而管理者最關切的,還是人的因素。
林紹良的觀點與有關專家提出的“人本管理”的理念不謀而合。
無論何種管理學派,它都首先對企業中的人作為一個基本的價值傾向性判定,然後再確定管理途徑和手段。人的因素當作了管理中的事實的首要因素和本質因素。人本管理,首先確立人在管理過程中的主導地位,繼而圍繞著調動企業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去展開的企業的一切管理活動。通過以人為本的企業管理活動和以盡可能少的消耗獲取盡可能多的產出的實踐,來鍛煉人的意誌、腦力、智力和體力,通過競爭性的生產經營活動,達到完善人的意誌和品格,提高人的智力,增強人的體力,使人獲得超越受縛於生存需要的更為全麵的自由發展。
人本管理的實施是在一個現實的企業環境乃至社會環境中進行的。文化氛圍的塑造、工作環境的改善和生活環境的修正,是我們研究人本管理環境的目的和實施人本管理的途徑與手段。
重視文化氛圍的塑造以取得人本管理的預期成效,是由文化所特有的功能、力量、作用所使然。企業文化氛圍的塑造,目的在於強調成員在企業組織的一切活動中的中心地位。它有別於其他的管理措施和方法的地方,就在於它用“軟”的、無形的方式去影響和管理企業和企業人。文化氛圍的塑造反映了對人本管理理想、境界的追求。
將人本管理的理念和管理對策滲透到企業的各項生產經營管理活動中去,使企業的一切工作在人本管理的理論體係和基本架構框架內進行,即讓人本管理統領企業的一切工作。為了使企業的一切工作取得預期績效,人本管理必須遵循一些基本原則——
第一、堅持企業組織首要的管理是對人的管理的原則
從管理的內容看,人本管理強調的是了解和滿足人的需要,注重工作中的人際關係溝通和交互作用,著眼於企業人的集體意識的培育和對企業及團隊重大決策的參與,以及根據企業人的工作績效和企業內外環境,對企業人進行激勵和實行權變領導。
從管理的關係來看,企業人在管理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因而企業人分為管理主體人和管理客體人,但是,這種不同的角色都以對方的活動作為自己活動的存在前提。
從人本管理的本質來看,人本管理就是以人為本的管理哲學和管理製度。
第二、重視人的需要,以激勵為主的原則,將側重於使企業成員受到尊敬、獲得自我實現的滿足,即保障員工參與企業的重大問題的決策,在團隊中與領導協商製定團隊目標和個人目標,實施目標管理。
第三、堅持創造更好的培訓、教育的條件和手段,優化和完善企業人心智模式的原則。設立這一原則是基於“管理即培訓”的基本理念,企業組織為員工提供的培訓不僅是著眼於員工對高崗位的適應性,而且更著眼於員工對企業外部環境的適應性。
第四、人本管理組織的設計與構造應遵循統一有效、幅度合理、職權和知識相對應、直線主管和幕僚相結合、集權和分權的平衡與適宜、組織和地位彈性的原則。
第五、人與組織共同發展的原則。設定這一原則是基於人本管理不是企業管理的額外工作而是讓人本管理統領企業一切工作,使企業組織在推動人的自由全麵發展的同時取得預期發展績效的考慮。
在林紹良的企業機構管理中,能夠把握因時製宜、因地製宜的原則,務須密切配合各項工作的積極進行。不但注意到每個人在工作崗位上的重要表現,也顧及其職業上的保障及待遇,並設法滿足其合情合理的需求,以建立互相溝通的良好關係。
一般人對企業機構的信任態度,除了員工的實際作為,相互重視之外,就足以使每個人皆具有歸屬感及榮譽感。
林紹良認為,企業關係上的重要因素是在人性。
“地有肥磽,雨露之養,人事之不齊。”。他這樣來作人性的比喻,說明秉同的人性,而有不同的成就,完全是環境的關係。
人性是善是惡,曆來見仁見智,但大家能夠達成的共識是,人性深受環境的影響。
對於人性,孟子主張“性善論”。
孟子認為,性善可以通過每一個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動加以驗證。既然這種心理活動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據的,是出於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稱之為“良知”“良能”。
《孟子·告子上》:“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公孫醜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以性善論作為根據,在政治上主張實行仁政。
孟子對於性善論的最用力的論證,是通過人的心理活動來證明的。孟子認為,性善可以通過每一個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動加以驗證。既然這種心理活動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據的,是出於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稱之為“良知”、“良能”。
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以上理論的出發點就是——性善論。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但是對於孟子的文章描述,他認為人性還是本善的。
但同樣是儒家思想代表的荀子則不同,他所持的觀點是“性惡論”。
荀子認為人的本性具有惡的道德價值,性惡論以人性有惡,強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論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養的自覺性,二者既相對立,又相輔相成,對後世人性學說產生了重大影響。
人之命在天,“無天地,惡生?”天地者,“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天職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既然人是由天而生的,人情也就出於天情,同於天情。出於天情同於天情的人情就叫做“性”。所以荀子說:“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