倮(約公元前3世紀),大牧主。史書稱烏氏倮。女。秦朝北地郡烏氏縣(今固原南部與甘肅平涼北部)人。秦朝前後,在今固原市原州區境內瓦亭一帶,聚居著大量戎族,史書稱他們為烏氏戎。秦惠文王在位期間(前337~前310年),在烏氏戎族的主要居牧地設立烏氏縣。所以居牧在烏氏縣境內的這位名叫“倮”的人,也應該屬於戎族。古隴山地區(今六盤山脈)水甘草豐,適宜發展畜牧經濟。秦朝建立之際,倮已成為當地的一個大牧主,擁有馬、牛、羊不計其數。尤其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統一了貨幣,在全國範圍內通行貨幣秦“半兩”,給商品交易提供了方便。聰明的倮看到周圍的戎人隻會放牧,而不懂養蠶、織絲。她就把馬、牛、羊賣給關中農耕地區的農民,收購珍異物品、絲綢和日常生活、生產用品,帶回來銷往牧區,再換回牲畜銷到內地農區,來來回回,獲利巨大。她還常向戎王進獻絲織品,戎王也高興以價值相當於絲織品 10 倍的牲畜酬報,使她的財富不斷增值,於是倮就成為一個出名的大牧主兼大商人。她擁有的牲畜根本無法計數,達到“用穀量馬牛”的程度,就是以一條山穀裏所有的牲畜為一個計量單位,進行交易。倮,可算是寧夏曆史上最早的大牧主和首富。就連秦始皇都特別給倮以“比封君”的優待,對她的禮遇等同王侯。她可以和秦國的大臣們一樣,隨時進宮朝見,參與議事,得到了相當高的政治待遇和榮譽。也有研究者認為,倮是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