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燮(?~187 年),東漢官吏。字幼起、南容。西漢義陽侯傅介子後裔。東漢北地郡靈州(今寧夏吳忠市利通區境內)人。傅燮在少年時期就努力學習,苦練武功,被家鄉父老鄉親公認為是一個有文武才能的好青年,還向朝廷推舉他為優秀後備人才,即“舉孝廉”,不久就擔任北地郡將。當時靈州一帶居住著許多少數民族,為反抗官府的壓迫與剝削,以羌族人為首,不斷發動起義鬥爭。傅燮是本地人,自幼就了解少數民族的疾苦,所以他上任後,沒有采取前任官員的鎮壓手段,而是盡量撫恤羌人,組織他們開荒種田進行生產自救。漸漸流亡的鄉民和盤據山林的少數民族“懷其恩化,並來降附”,很快就使動亂的北地郡基本上安定下來,各族人民和睦共處,在一定程度上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
中平元年(184 年)二月,張角領導的黃巾農民大起義爆發,傅燮這時已經升任為護軍司馬的高職。他被調跟隨左右中郎將皇甫嵩、朱亻雋開赴河南潁川(今河南東南部)等地參加鎮壓農民軍。傅燮所部雖然屢屢建立戰功,但因為不與當時在朝中專權的宦官張讓、趙忠之流為伍,所以在戰事平定之後,大家都有升賞,唯獨他有功無賞,仍被調回到安定郡(今寧夏固原)任都尉,不久又說他的身體有病,不能勝任而被免了職。由於黃巾起義的原故,西北官兵大批東調,防務一時空虛,於是北地郡境內的先零羌和枹罕(今甘肅臨夏)、河關(今青海貴德境內)等處羌胡少數民族,推舉胡人北宮伯玉為首領,乘機舉兵反叛。民族軍擁戴金城(今甘肅蘭州)名士邊章、韓遂為軍政正副總指揮,積極開展攻城略地,殺金城太守陳懿、護羌校尉冷征等地方官員,使得今甘肅省境內大部分地區成為民族軍的天下。當時宰相崔烈極力主張放棄甘肅一帶,後退防守,但遭到新任議郎傅燮的堅決反對,而未能實施。當朝的文武大臣們,都對傅燮敢於當著皇帝的麵直言並對抗首輔而感到十分畏懼。
中平四年(187年),因傅燮仍然拒絕專權宦官趙忠等一夥的拉攏和不向權奸們行賄,又被排擠出京師,被調往民族軍最為活躍地區的漢陽(今甘肅甘穀東)任太守,這一著顯然是在企圖借刀殺人。這時隴西郡(今甘肅臨洮)太守李相如和涼州刺史耿鄙等地方高官都已先後向民族軍投降。於是民族軍在韓遂的指揮下,集中十多萬人馬,全力進攻傅燮據守的漢陽。傅雖然看到自己兵少糧缺,城破不過隻是一個時間問題,但他決心以死殉節,絕不降敵,並日夜親自登城與將士們並肩戰鬥。圍城的叛軍,不論是投降的官兵,還是民族軍,因為其中許多人都是來自北地、安定兩郡,不僅認識他,而且還感念他的治邊德政和對少數民族的恩惠。所以圍城的叛軍們紛紛在城下給他叩頭,請求他棄城還鄉,不要為腐敗的朝廷白白送死。傅燮的兒子傅幹也跪地哭求說:“國家昏亂,遂令大人不容於朝。今天下已叛,而兵不足自守。鄉裏羌胡,先被恩德,欲令棄郡而歸,顧必許之。徐至鄉裏,率厲義徒,見有道而輔之,以救天下。”傅燮長歎一聲後對兒子說:“別成(傅幹小名),你知必死邪!古人言‘聖達節,次守節’。且殷紂之暴,伯夷不食周粟而死,仲尼稱其賢。今朝廷不甚殷紂,吾德豈絕伯夷?世亂不能養浩然之誌,食祿又欲避其難乎?吾行何之,必死於此。”說完話他就命令打開城門,親自指揮守城的饑餓疲憊之師衝向了敵人,而死於戰鬥之中。後來朝廷追封他為壯節侯。
靈州傅氏家族是北地郡的一大望族,傅家的祖先,遠可以追溯到殷商王武丁時代,曾輔佐王室實現中興大業的名臣傅說。後來到了西漢時期,又出現了義陽侯傅介子、高武侯傅善、孔鄉侯傅晏、汝昌侯傅商、昆陽侯傅俊和東漢初的文學博士傅毅等。在傅燮的後世,傅家子孫漸漸散居到內地和江南,仍然是代有名人出。傅燮的兒子傅幹曾擔任過扶風(今陝西興平東)太守。孫子傅玄是魏晉之交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和詩人、文學字。曾在曹魏期間當過弘農太守、典農校尉。司馬氏掌權後,被封為男爵和子爵,加附馬都尉,擔任過禦史中丞、太仆司隸校尉等要職。死後追封為清泉侯。傅玄完成的著作,內容十分豐富,但大多數已經散失了,現有《傅子》文集傳世。再往後世,傅家湧現出的名人還有三國時代的文學家傅巽、學者傅嘏;西晉時代的名臣傅鹹、傅暢;南朝宋廷的宰相傅亮、寧朔將軍傅弘之、禦史中丞傅隆,南朝齊廷的廬陵王傅琰,南朝梁廷的南平侯傅岐、尚書傅昭,南朝陳廷的撰史學士傅縛、度支尚書傅準等。隋唐以後,傅氏家族枝葉繁衍,遍布江河南北,大多數族人已丟棄了鄉籍,宗親見麵已不再相識,相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