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規(103~174),東漢將領。字威明。安定郡朝那縣(今寧夏彭陽古城鎮)人。將門之子,祖父皇甫棱曾任西漢度遼將軍,父親皇甫旗做過扶風都尉。受家庭影響,喜讀兵書,熟諳兵法,具有韜略。第一次擔任功曹時,就曾率勇士800名,大敗羌人,初步顯示了軍事才幹。漢順帝死後,由梁太後臨朝執政,大將軍梁冀主持朝中軍政大事。梁冀與太監勾結,專橫跋扈,倒行逆施,滿朝文武大臣誰也不敢說話。就是在這種黑暗的政局下,朝廷仍按例定期在全國選拔優秀後備人才之,稱為“舉賢良方正”。皇甫規也報了名,並在稱為“對策”的試卷中,公開揭露朝廷的黑暗,還把矛盾直接指向梁冀,所以雖然被錄取了,但是隻被任命為一個稱之為郎中的小官。皇甫規看到自己的遠大抱負無法實現,就棄官返回故裏,自辦一個學館,先後招收學生300多人,專心為國家培養人才,而且一幹就是14年。
漢桓帝和平元年(150 年),梁太後歸還朝正,隨及病故。桓帝很快就下決心革除了以梁冀為代表的外戚與宦官相勾結聯合專權的政治毒瘤。延熹二年(159年),皇甫規被朝廷重新任用,擔任太山(今山東泰安)太守。延熹四年(161 年)冬,羌人起義的烈火在西北漫延,護羌校尉段潁出師不利,起義軍攻占了並(今山西太原)、涼(今甘肅武威)2 州之後,一直打到了京畿地區,朝廷十分驚恐,三公們一致推舉皇甫規擔任中郎將,持節監關西兵馬,指揮討伐羌人的戰鬥。但他並沒有沿用“主戰派”們習用的大軍剿殺的老辦法對付羌人,而是采取“招撫”的方式,很快就降服了羌人,使西北地區重新實現了平穩。他本人也被破格提升為度遼將軍。永康元年(167年),皇甫規被召回京城升任尚書。一到任就上疏要為黨錮株連的人辯冤平反,但是桓帝不接受他的意見,並把他調出京城,先任弘農(今河南靈寶)太守,又改任護羌校尉。熹平三年(174 年),皇甫規病逝在穀城(今山東平陰東阿鎮)。生前曾封為壽成亭侯。
皇甫規一生,不主張以武力對付人民,他曾著文說過,君主是舟,人民是水,文武群臣都是乘舟的人,將士們是劃漿的人。隻有大家同心協力,這條船才能平穩安全。反之就會沉船,大家一起被淹死。他的這種水與船之間辯證關係的思想,影響深遠,對曆代統治階級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皇甫規一生尚武、好學,不僅治邊有方,與名將張奐(字然明)、段潁(字紀明)齊名,被史家譽為“西州三明”。而且一生中愛才、善文,所著賦、銘、碑、讚、吊、章表、教令、書、檄、箋記等各類文學作品約27篇。還編有《皇甫規集》(已失傳),現今隻留存著作12篇,被後人輯入《二酉堂叢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