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張軌(1 / 1)

張 軌(255~314),西晉官吏。東晉時期前涼政權的奠基人。字士彥。安定郡烏氏縣(今寧夏固原境內)人。他是西漢常山王張耳的十七代孫。父親張溫做過太官令。“家世孝廉,以儒學顯”。

張軌自幼聰明好學,有抱負。是皇甫謐的學生。晉武帝泰始初年(266 年),被賜為五品官入朝為仕,繼任太子舍人、散騎常侍、征西軍司等職。晉惠帝時,西晉政權內部為爭權奪利,發生了一係列的政治殘殺和戰爭,政局混亂、動蕩。張軌想遠離朝廷,保據一方,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永寧元年(301 年),張軌被任命為持節護羌校尉、涼州刺史,鎮守河西。他到任後,剿撫結合,恩威並施,對歸順的鮮卑人給予妥善安置,而對於騷擾州境的鮮卑貴族若羅拔能進行討伐,使得河西地區成為五胡十六國分裂動亂年代中北方唯一安定的地方,創造了“亂中求治”的範例。從此“威著西州”,先後被晉室任命為安西將軍、鎮西將軍,都督隴右諸軍事,加封為安樂鄉侯,使張軌成為西北廣大地區的實際統治者。但是,由於他和他的家族世代受儒家思想影響太深,始終恪守忠君的綱常正統觀念,所以他一再救助晉室,在名義上維護朝廷的大一統形象,始終沒有宣布獨立建國,並對晉帝的多次封侯進爵一一謝絕,為國家的統一做出積極貢獻,給西北地區創造了和平的環境。

張軌在河西地區推行實際上的自治,長達13年時間。期間,他在經濟建設方麵,大興水利,改進農業技術,同時鑄造貨幣五銖錢,推進商業的發展;在政治方麵,立法行令,打擊豪強;在教育方麵,大辦學校,選拔民族人才,為建設“西州”共同努力。當時的“西州”地區成為知識分子的用武之地,內地人民想往的樂土,天下的一塊安樂州。正如史書所記“蒼生鵠企西望,四海注心大涼。”

建興二年(314年),張軌病故。全州各界人民一致擁護他的兒子張寔繼承父職。從此以後,世代承襲,共傳8世,直到東晉太元元年(376年)張天賜執政時,才歸順於後秦政權。張氏家族前後割據西涼地區長達76年,史書稱張氏的地方政權為“前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