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李賢(1 / 1)

李 賢(503~569),西魏、北周大臣。字賢和。先祖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人。西漢騎都尉將軍李陵的後代,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先祖。當年李陵被匈奴俘虜之後,全家便生活在北方少數民族境內,直到北方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權南遷,李氏才隨同南下,返回故裏。曾祖父李富,祖父李斌,父親李文保,曾在隴西老家和高平(今寧夏固原)等地當地方官。李賢就出生在高平城。

北魏正光五年(524年)四月,高平鎮敕勒族酋長胡琛發動高平起義,占據原州城。528 年,北魏派驃騎大將軍、雍州刺史爾朱天光進軍鎮壓。當時民族軍另一部首領萬俟醜奴正在圍攻岐州(今陝西鳳翔境內),隻留下萬俟道洛等部據守大本營原州。爾朱天光秘密派人前往原州聯絡李賢,要他在城內想辦法配合官兵作內應。李賢巧妙利用民族軍的矛盾,使用調虎離山計策,把盤據在原州城內民族軍頭目萬俟道洛部眾6000人引誘出城,使得爾朱天光的部隊順利恢複了原州。爾朱天光任命都督長孫邪利鎮守原州,任命李賢為主簿,掌管文書,辦理行政事務。萬俟醜奴的餘部達符顯反攻原州,李賢又冒死出城到雍州(今陝西西安西北)向爾朱天光求援,解救了原州。原州解圍後,李賢又因功授威烈將軍、殿中將軍、高平令。從此,李賢步入仕途。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大將軍宇文泰西征進駐原州,任命李賢為都督,全權鎮守原州。秋七月,西魏政權誕生後,宇文泰控製西魏朝政,升李賢為左都督、安東將軍,封上邽縣公,繼續鎮守原州。

西魏大統二年(536 年),原州人豆盧狼殺死都督大野樹兒等守將,占據州城反叛。李賢組織敢死隊,親率300名勇士,製服叛軍,平定了叛亂。李賢升任原州刺史,掌管原州軍政大事。大統十二年(546 年)以後,李賢先後從征涼州,打敗茹茹(柔然),撫尉河西五郡,屢建功勳,被封為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在李賢幫助兩魏政權鎮壓民族起義軍胡琛、萬俟醜奴的期間,曾與北周政權的奠基人,時任西魏大將軍的宇文泰建立了濃厚的友誼,宇文泰凡到原州,必在李賢家中“歡晏終日”,不分上下級,情同手足。宇文泰甚至把自己兩個兒子寄養在李賢家中,交由李賢的妻子吳輝照管多年。其中一個兒子就是後來北周的皇帝宇文邕,另一個是北周齊王宇文憲。宇文邕坐上皇帝大位之後,曾於保定三年(563 年)七月至九月西巡原州,特意探望李家。他對兒時生活過的地方有著濃厚的感情,觸景生情,多有感慨,便把李賢當作北周的“皇親國戚”看待,對李家大加表彰與獎嚐。

由於與北周皇室的特殊關係,李賢受到格外重用,被授予重權,曾擔任使持節、河州總管、洮州(今甘肅臨潭)總管,統領3州7防軍諸軍事、河州刺史、洮州刺史等要職。成為北周政權西陲的守護神,“虜遂震懾,不敢犯塞”,全仗李賢的威名。

北周天和四年(569年)三月,李賢在京師長安病故。周高祖宇文邕親往吊喪,悲慟之情,哀痛之聲,使左右聞者都流下淚水。同年,李賢歸葬原州。為追念李賢一生功績,北周朝廷贈李賢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涇、原、秦等10州諸軍事,原州刺史。諡“桓”。亡妻吳輝生前曾被賜為皇族姓氏——宇文氏,並被認作宗室侄女,追封為“長城郡君”。

李賢有兩個弟弟,大弟李遠,西魏、北周大臣,官至柱國大將軍,封陽平郡公;二弟李穆,西魏、北周、隋三朝元老,官至西魏、北周驃騎大將軍,前後被進封武安郡公、申國公。隋朝建國後,被楊堅視為開國功臣,特封為太師。

1983 年,寧夏考古工作者,在固原縣南郊鄉深溝村,對李賢夫婦墓進行發掘。出土李賢夫婦墓誌2盒及金、銀、銅、鐵、陶、玉等各種隨葬品770餘件,彩繪陶俑200餘件,壁畫23幅。其中鎏金銀壺屬於典型的中亞薩珊王朝的工藝品,是研究這一時期中國與中亞文化交流不可多得的重要物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