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慶則(?~597),北周、隋朝大臣。本姓魚,匈奴鐵弗部赫連氏,原籍靈武(今寧夏吳忠境內),後遷居京兆櫟縣(今陝西臨潼北)。父親名祥,曾擔任過北周朝的靈武太守。世代都是北方的豪強。
慶則自幼習武,體偉性悍,武藝精湛,還懂得鮮卑族的語言。他一開始在北周做官。襲爵被封為沁源縣(今山西沁源)公,積功任儀同大將軍、並州(今山西太原)總管長史、石州(今山西離石)總管。進入隋朝以後,他慫恿楊堅誅滅北周宇文氏宗族,為鞏固新生的隋政權立了大功,被提升為大將軍、內史監兼吏部尚書、京兆尹,封彭郡(今江蘇徐州)公。這時因突劂可汗沙缽略的妻子,原係北周的千斤公主,對楊堅滅她娘家家族懷恨在心,便極力鼓動沙缽略攻打隋朝新政權,妄想恢複宇文周家族的統治。而沙缽略也早有南下的擴張野心,夫妻倆想到了一起。
開皇二年(582年),沙缽略率10多萬突厥大軍,分東西兩路齊進,同時越過河南、河西地區,並從木峽關(今寧夏固原西南)和石門關(今寧夏固原西北)向京畿腹地進犯。一時間“武威、天水、安定、金城、上郡、弘化、延安,六畜鹹盡”,使整個西北地區人民的生命財產蒙受巨大損失,對剛剛建立不久的隋朝政權構成極大的威脅。一開始,朝遷命令右仆射虞慶則率軍駐防弘化(今甘肅慶陽境內),防備敵軍從靈州道、固原道內犯。當兩地失守後,隋文帝再命令虞慶則領兵出原州道,河間王楊弘領兵出靈州道,左仆射高熲領兵出寧州(今甘肅寧縣),各為元帥,分別迎擊來犯之敵。虞軍打得非常英勇,部將韓僧壽、楊洸等在雞頭山(今六盤山)和原州(今寧夏固原)大敗敵軍。突厥失敗後,於四年(584年),朝廷又派虞慶則出使突厥,他成功的說服沙缽略可汗向隋朝稱臣,終於使得北方擺脫了戰亂,廣大邊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休養生息。虞慶則也再立新功,從而“位居宰相,爵為上公”。十七年(597年),他再次奉命出任桂州道(今廣西桂林)行軍總管,擔任征討李世賢叛亂的軍事總指揮。但是在平亂以後,本來可以得到封升的時候,他那心術不正的妻弟趙什柱卻因為爭寵而誣告他企圖謀反,朝廷在沒有經過認真調查核實和掌握到可靠證據的情況下,就草草把這樣一位重臣、名將殺了,給曆史留下一樁懸案與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