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曷鉢(?~688),唐代吐穀渾王。吐穀渾的族源屬於鮮卑東胡係統。原先是遊牧在遼東徒河流域(今遼東錦州地區)一帶鮮卑族慕容部的一支。西晉末,西遷到甘肅、青海之間,與羌人雜居。到了孫葉延時代(329年~351年),改用祖父的名字吐穀渾為族名。唐初分為東西2部,西部以鄯善(今新疆東部)為中心,臣附吐蕃;東部以伏俟城(今青海共和縣境內)為中心,臣附唐朝。部落首領慕容順被唐朝冊封為西平郡王。後在部落內亂之中,慕容順被殺死,王汗大位由兒子燕王諾曷鉢繼承。因為諾曷鉢繼位時年幼,無力控製部落,引起各部首領繼續爭權奪利,內部秩序十分混亂。唐太宗在關鍵時刻派軍援助諾曷鉢,封他為河源郡王,授他“烏地也拔勒豆”可汗稱號。貞觀十四年(640年),諾曷鉢親自到唐朝京城長安覲見唐太宗時,又娶了唐宗室弘化公主做妻子,並授封“附馬都尉”。龍朔三年(663 年),吐蕃攻破吐穀渾部,諾曷鉢不得不棄國率部投歸唐朝,先後被安置於涼州(今甘肅武威地區)和涼鄯一帶,吐穀渾國從此不複存在。鹹亨三年(672年),為了回避吐蕃繼續侵壓,諾曷鉢再次率部遷往靈州境內。朝廷在靈州特設安樂州(今寧夏中寧、同心、鹽池3縣部分地區),進行妥善安置,任命諾曷鉢擔任刺史,讓他自治管理安樂州事務。安樂州的寓意為“欲其安而且樂也”。唐肅宗時期,吐蕃勢力東進,開始攻擾靈州。唐廷再次把這支吐穀渾部族向內遷移,重新設置長樂州“今寧夏同心韋州”進行安置。仍以諾曷鉢為刺史。
垂拱四年(688 年),諾曷鉢病逝,兒子慕容忠繼位。慕容氏代代與唐朝友好、通婚。後仍因吐蕃所迫,繼續東遷,散布於今晉、陝2省廣大地區。至貞元十四年(798年)十二月,末代吐穀渾王慕容復病故,封絕。吐穀渾族漸漸融合於周圍其他各民族之中。
弘化公主(623~698),唐朝宗室女。貞觀十四年(640年),封為公主,嫁於吐穀渾王諾曷鉢為妻。後因諾曷鉢部受到吐蕃部攻擾,諾曷鉢王帶上公主不斷向內地遷徙,從河西一直遷到靈州地區。唐朝女皇帝武則天執政時期,曾賜姓武,改封西平大長公主。聖曆元年(698年)病故。
1974年,寧夏博物館在同心縣下馬鎮趙家廟地方發掘唐墓1座,清理出1方墓誌。據墓誌銘記載,該墓主人為鮮卑族吐穀渾部慕容威夫婦。考證於史書,慕容威是諾曷鉢後人,曾任長樂州遊擊副使,乾元元年(758 年)葬於長樂州南塬。此為吐穀渾慕容族於唐代長期封據今寧夏同心縣境內的唯一物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