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李繼遷(1 / 2)

李繼遷(963~1004),宋朝黨項割據首領,西夏地方政權的創建者。唐朝夏州節度使拓跋赤辭的8世孫,後周銀州防禦使李光曮的兒子。繼遷少年英武,12歲那年因為射殺猛虎而聞名族內。當時但任定難軍節度使的李光睿對其機智勇敢非常賞識,破格提拔他擔任管內都知蕃落使。

宋太平興國七年(982 年),李繼遷的族兄、定難軍留後李繼捧應召入京,被迫獻出夏、銀、綏、宥、靜等5州土地。朝廷還進一步要求李氏族人全部到京城集中。繼遷既反對獻地,又拒不入京,下決心要為保衛祖宗留下的疆土而進行鬥爭。在謀士張浦(漢族人)的策劃下,他與胞弟繼衝謊稱給乳母發喪,把兵器暗藏在喪車和空棺材裏麵,帶領由部從和親屬數十人組成的“送葬”隊伍,成功的逃出銀州,直奔北方地廳澤(今內蒙古鄂托克旗察汗淖附近)。這是一處位居大漠深入,距銀州 300 裏的一片綠洲,周圍散居著黨項族的幾個部落。繼遷在這裏發動各部落群眾,勸說部族頭人,跟隨他為保衛黨項人的世襲領土而鬥爭。他在走訪部落時,總要把高祖拓跋思忠的畫像拿出來讓大家瞻仰,用以激發廣大部族的民族感情和自尊心。正如他所期盼的那樣,部族頭人和民眾都來爭相參拜先祖像,許多人還泣不成聲。這時,李繼遷就啟發大家說:“李氏世有西土,今一旦絕之。爾等不忘李氏,能從我興複乎?”大家都一致表示,願意跟隨他為祖先創下的基業而戰鬥到底。看來李繼遷用興複故土作為號召,抓住了民心,輕而易舉的得到了各部落的響應,真是振臂一呼,應者如雲。

在與宋廷的鬥爭中,李繼遷率領黨項部族的隊伍,從小到大,由弱變強,打過一些勝仗,也經曆過許多失敗和挫折。特別是宋雍熙元年(984 年)九月,宋朝知夏州尹憲、都巡檢使曹光實,率精騎數千連夜奔襲地斤澤這一仗,由於李繼遷事先沒有得到一點消息,毫無準備,在措手不及的情況下,被打得一敗塗地,傷亡慘重,連自己的母親和妻子都做了俘虜。李繼遷雖然遭到這麼大的挫折,但他並沒有灰心,而是繼續聯絡部眾,重整旗鼓,訓練兵馬,尋機再戰。次年二月,繼遷采用詐降計,引誘曹光實出城受降,伏兵襲殺了曹光實之後,又打著曹的旗幟,一舉攻占銀州,李繼遷便自稱權知定難軍留後。同年四月,李繼遷又被宋軍在濁輪川(今陝西神木北)地方打敗,好不容易聚集起來的各部落武裝又被打散了,同時也把銀州根據地丟了。這時李繼遷部雖然已有本族咩嵬部、野利部等先後參加,接受他的指揮,但是與強大的宋廷對抗,仍然是兵單力薄,談何容易。麵對這種現實,他與各首領和部將們進行認真檢討、商量後,一致認為,“北方耶律氏方強,吾將假其援助,以為後圖。”

契丹統和四年(986年)二月,李繼遷派遣謀士張浦,專程到契丹獻重禮,遊說契丹君臣,並與他們一起分析形勢,請求歸附,以利共同抗宋。契丹主聖宗耶律隆緒從自身利益出發,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宋朝,雙方一拍即合,同意結成聯盟,一起把予頭對準宋朝。於是契丹主授李繼遷為定難軍節度使,還把義成公主嫁給繼遷為妻。契丹統和八年(990 年)以後,又相繼封繼遷為夏國王、西平王。繼遷和契丹結好的同時,同樣也在尋找利用適當的時機,向宋廷進貢請和。趙宋政權當然更不願意李繼遷完全倒向契丹而與已不利,便以升官晉爵繼續拉攏著他。宋淳化二年(991年),宋太宗授繼遷為銀州觀察使,賜姓名趙保吉。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去世,真宗繼承皇位。李繼遷抓住吊喪的機會,遣使修貢求和。初登皇位的真宗,也給趙保吉以回應,授予他定難軍節度使,並答應把夏、銀、綏、宥、靜5州土地還給他。李繼遷就是這樣運用高超的政治手段,巧妙的周旋於宋、遼兩大強鄰之間,並適時的打出“契丹牌”和“宋朝牌”,對宋、遼進行製衡,還根據形勢變化的需要,靈活采用“鍾擺外交”的策略,或親宋,或親遼,或戰,或和,交替使用,冷靜應對,從中漁利,而達到了保存與發展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