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郭成 郭浩(1 / 1)

郭 成(?~1130),宋朝將領。字信之。德順軍中安堡(今寧夏西吉什字鄉境內)人。年輕時在家鄉參軍,小有戰功,被提升為涇原路供奉官。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七月,宋朝大軍分五路征討西夏,其中以涇原路總管劉昌祚指揮的一路5萬人馬為主力,直搗西平府靈武(今寧夏吳忠境內)。劉部前鋒主將郭成,在磨臍隘首敗夏軍,率先打到靈武城下,並陣斬敵挑戰將領,立了頭功,受到進秩四等的獎賞。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三月,宋軍在夏邊境建立一座平夏城(今寧夏固原黃鐸堡鄉境),要選擇一位將領鎮守。謂州主帥章次呆詢問屬下部將誰能擔當這一重任?大家不假思索而異口同聲的回答“非郭成不可。”郭成率部進駐平夏城以後,“夏人恚失地,空國入爭,謀曰:‘平夏視諸壘最大,郭成最知兵。’遂自沒煙峽連營百裏,飛石激火,晝夜不息”,集中全力攻打郭成。郭成堅守城池,西夏兵無法越雷池一步,紛紛無功而回。次年(1098 年),再次大敗西夏統軍嵬名阿埋、西壽軍監軍妹勒都逋等將,並夜襲其大營,直入中軍主帥營帳,俘虜敵軍官兵3000多人,連同統軍的妻小也未能逃脫,還繳獲牛羊十萬餘頭隻,“夏主震駭”。這次襲擊戰連破西夏營寨,乘勝攻占了天都山(今寧夏海原南華山、西華山一帶)。郭成建立奇功,被提升為雄州(今河北雄縣)防禦史、涇原鈐轄。郭成還率部修築綏戎、懷戎 2 堡(均在今寧夏海原境內)。時值隆冬,又常有夏兵前來破壞,他一邊指揮戰鬥,一邊晝夜施工,風餐露宿,“暴露雪中”,終因積勞成疾,於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 年)病逝在工地上。在料理郭成的後事時,廉訪使王孝竭把他的事跡上報到朝廷,稱他既是一員“名震西部”的著名戰將,又是一位“輕財好施”的廉吏。“帝悼之甚,賻以金帛,官其子婿”。高宗還親手批示:“郭成盡忠報國,有功於民,宜載祀典。”朝廷為了紀念郭成,破例為他建廟,塑金身。郭廟建成時,高宗皇帝又親筆為廟門禦書“仁勇”兩字。

郭 浩(1087~1145),宋朝將領。字充道。郭成的兒子。因授父蔭,直接擔任三班奉職。宋徽宗在位期間(1101~1125 年),任環慶路第五將屬下一員將領,因對西夏作戰勇敢,有戰功,升任渭州兵馬都監。有一次受大將種師道的指揮,與夏軍在爭奪葺平寨水源的戰鬥中,他率數百名騎兵衝入敵陣,左肋中箭,竟然“怒不拔,奮力大呼,得賊乃已”。將士們在他這種英勇頑強鬥爭精神的鼓舞下,奮勇拚殺,大獲全勝。郭浩從此名揚邊關,升任中州刺史。宋欽宗即位(1126年),升任安州團練使。建炎元年(1127 年)知原州(今甘肅鎮原)。次年,金軍占領長安,涇州守將夏大節臨陣脫逃,郭浩急忙帶領200名將士入城堅守。他還把抓到的一名金俘放回,讓他回去給金兵將領說,“我郭浩也,欲戰即來決戰”。金人久聞郭浩的大名,嚇得馬上撤兵逃走,從而保住了涇州城,穩定了危局。以功升任涇原路兵馬鈐轄,知涇州,權鹿阝延路經略安撫使。這時,宋國的東邊已被金兵占領,西邊又有夏國相逼,郭浩一軍所控製的邊城僅保安、德靜一隅之地,而郭浩卻能苦撐一年之久未丟寸土尺地。次年,他又跟隨經略陝西大臣張浚,參加與金人的富平城戰役和和尚原戰役,都有斬獲和戰功。後調任知金州(今甘肅榆中南)兼永興軍路經略使。郭浩到金州後,立即收容難民,發動兵民開荒種田,不僅解決了自身的兵食軍費供給和地方難民的生活問題,還把節餘的錢 10 萬緡,解送朝廷,資助戶部。金人歸還宋朝河南地以後。郭浩被任命為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全權指揮陝西軍馬。紹興十四年(1144 年),被宋高宗召見,封他為檢校少保,郭浩謙讓而不敢受。次年病逝在任上,年 59 歲。追贈檢校少師,諡“恭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