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孚(生卒年月不詳),南宋、金將領。字信甫。鎮戎軍張義堡(今寧夏固原張易鄉)人。父親張達,官至宋朝太師,封慶國公。張中孚憑借父蔭,由承節郎身份進入仕途。後來在吳玠、張浚指揮下參加抗金戰爭,立功授知鎮戎軍兼安撫使。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1130 年),金兵攻入西北地區,張中孚在大勢所趨的情況下,率部降金,被任命為涇原路經略安撫使。此時,西北地區歸金人扶立為偽齊國皇帝劉豫統治,劉豫是個貪財無恥之徒,乘機以偽齊國號召天下,實行十抽一稅法,賦斂煩苛,搜刮民財。張中孚看到涇原路本來就是地瘠民窮的地方,加之連年戰亂的浩劫,已經是民不聊生,因此他拒不執行劉豫的政令。劉豫橫暴淫威,殘害忠良,人們都為張中孚抵製劉的政令而擔心,而他為民著想,不計個人的安危。不久偽齊國垮台,涇原路人民免遭一場聚斂貪狠的人患,各界人士對張中孚非常感激。
宋紹興九年(1139年),金國與宋國達成議和協議,將占領的河南、陝西土地歸還宋朝,張中孚也隨土地被交回到宋廷,任檢校少傅。不久,金軍再次重新奪取河南、陝西等地,張中孚又被金國點名要回,初任金國開封行台兵部尚書,改任行台尚書省事。金貞元元年(1153 年),升尚書左丞,封南陽郡王。三年(1155 年),以病為由要求告老還鄉,金廷仍要他擔任濟南尹,加開府儀同三司,封宿王。負責南京留守,進封崇王。後病故在任上,享年59歲。
張中彥(生卒年月不詳),南宋、金國將領。字才甫。張中孚胞弟。文武兼備,多才多藝。北宋時也因父蔭而少年得誌,先後擔任涇原副將,知德順軍事。宋建炎四年(1130 年),與其兄涇原路統製張中孚、鎮戎軍知事李彥琦一同降金。在參加金軍征伐熙、河、階、成等州的一係列戰鬥中有功,授彰武軍承宣使,由本路兵馬鈐轄升為都總管。以後又代替李彥琦為秦鳳經略使。金天會末(1137 年),任鳳翔經略使。天眷初(1138 年),金以河南、陝西地歸還南宋,張中彥與兄張中孚一起回歸宋廷,被留在宋京臨安(今浙江杭州)。曆任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清遠軍承宣使、提舉佑神觀、靖海軍節度使。金皇統間(1141~1148年),金兵再次占領河南、陝西等地區,兄弟2人又被金廷提名索回,先後擔任金國靜難軍節度使、彰化軍節度使、鳳翔尹、慶陽尹兼涇原路兵馬都總管和寧州刺史。
張中彥精通土木工程技術,造詣很高。正隆三年(1158年),金國海陵王要大興土木營建汴京(今河南開封)新宮殿,張中彥自告奮勇,在六盤山的原始森林中“構崖架壑,起長橋十數裏,以車運木,若行平地,開六盤山、水洛之路,遂通汴梁”。次年二月,張中彥在黃河中架設浮橋,打造大船,為從黃河水路向汴京運送巨木進行準備工作。他親自製作船模,“長僅數寸,不用膠漆而首尾以卯自相鉤帶,稱為‘鼓子卯’,諸匠駭服,仿照製造”。船隻造好以後,如何把巨木運到船上一時難倒大家。他卻又想出一個巧妙的方法,即在船旁的河岸邊,先鋪土為斜坡,上麵厚厚的鋪上新收割的秫杆,用大木固定好,潑上水,乘早晨冰霜凍結之時,順利的把巨木滑到船上,省工省力,圓滿完成了運送木材的任務。
大定間(1161~1189年),張中彥病故於熙秦路兵馬都總管任上,享年75歲。史家對張中孚、張中彥兄弟有所評論,認為他兄弟2人身為“宋大臣之子,父戰沒於金”,卻甘心給金稱臣,又給金國兒皇帝的齊王劉豫稱臣。南宋收回陝西地,又回南宋做官。後來金又奪回陝西,再把兄弟倆索要回金國,再“比肩臣金,若趨市然,唯利所在……豈複知所謂綱常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