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玠(1092~1139),南宋將領。字晉卿。德順軍(今寧夏隆德)人。因為家鄉有重武風尚,本人自幼一邊讀書,一邊練武,不到 20 歲就練就一身好武藝,尤其精通騎術和箭法,在鄉裏遠近聞名。後來由於西夏軍隊入侵,為保衛家鄉而投筆從戎。政和中期(約1114~1115年),在一次阻擊夏軍來犯的戰鬥中首次立功,升任進義副將。後來又因多次立功而被提拔為隊將、涇原第10將和第2副將。
南宋偏安江南,金軍大舉進犯西北時,吳玠擔任涇原路兵馬都監、兼知懷德軍,在陝西都統製典珍的指揮下與金兵作戰,屢立戰功,升任忠州刺史。建炎三年(1129年),朝廷任命大臣張浚為宣撫處置使,到陝西巡撫,非常看中吳氏兄弟,便把兄長吳玠提升為統製,胞弟吳璘提升為掌帳前親兵。次年,吳氏兄弟同仇敵愾,在戰鬥中奮勇殺敵,大敗金軍主帥婁宿。這一仗打得金國大將撤離喝丟盔棄甲,狼狽不堪,邊逃邊哭,大出洋像,在金軍中傳為笑話,金軍廣大士兵在私下裏,都以“啼哭郎君”譏稱撤離喝。期間,吳玠、吳璘兄弟率領的這支宋軍,在陝西境內有效抗擊金軍,成為阻止金軍南下四川的勁旅,被南宋朝廷視為西北的柱石,最後把陝西戰場的軍事指揮大權完全交給吳玠,任命他擔任陝西諸路都統製。吳玠在總結對金兵以騎兵為主力的作戰實踐時,發明了“駐隊矢”的新戰法,即以弓箭兵輪番群發而製騎兵的戰法。紹興元年(1131年),金軍在主帥金兀術的指揮下,以10萬大軍直撲陝西渭州、寶雞等地。吳玠、吳璘兄弟率部迎戰,運用“駐隊矢”戰法,打敗金軍,兀術本人也中箭,僥幸逃命。朝廷獎勵吳氏兄弟,封吳玠為鎮西軍節度使,吳璘為涇原路馬步軍副總管。第二年,又把陝西軍政大權全部交給吳玠,授他兼任宣撫處置使司都統製,節製興、文、龍三州軍事。不久又加任檢校少保、兼利州路、階、成、鳳州製置使。紹興四年(1134年)二月,金兀術、撤離喝再次率10萬兵馬重新向陝西進攻,戰略目標則是拿下陝西,進軍四川。吳玠、吳璘等將領分東西兩路阻擊金軍,經過2個月浴血奮戰,宋軍以少勝多,不僅守住原有陣地,還恢複了鳳、秦、隴三州土地。捷報傳到宋京,朝廷再次破格提升吳玠為川、陝宣撫副使,檢校少師,奉寧、保定軍節度使。吳璘也由防禦使升任定國軍承宣使。
吳玠由一個鄉村讀書人參軍,從保衛家園到捍衛國土,在陝西與金軍作戰10年之久,大大小小的仗打了無數次,身上傷痕累累,建立了卓越的功勳。
紹興九年(1139年),宋金媾和停戰,宋廷為嘉獎吳玠在陝西的巨大戰功,授予他特進、開府儀司三司,升任四川宣撫使,仍然繼續節製陝西階、成等州軍務。同年,吳玠病逝在陝南前沿陣地仙人關,享年 47 歲。朝廷贈少師。後追封為涪王,諡“武安”。地方官民為了紀念他,在他去世的仙人關專門給他修建一座廟宇,命名為“思烈”,用以寄托人民的哀思。
史家在評論時認為:吳玠雖是一名軍人,但在戎馬倥傯中,仍然堅持讀書學習,尤其偏愛史書。他把曆史上孫、吳等軍事名將的兵法都反複熟讀,經典之處盡量記錄下來,用以指導自己的軍事實踐。所以吳玠與一般武夫不一樣,他們視野開闊,高瞻遠矚,深謀無慮,管理部隊嚴而有恩,任用將領量能使用,官兵們都願意跟著他去赴湯蹈火,大有古代良將的風度。
吳 璘(1100~1166),南宋將領。字唐卿。吳玠的弟弟。他智勇雙全,與他兄長一起成為著名的抗金大將軍。
建炎三年(1129年),吳璘與兄長吳玠同時被陝西宣撫處置使張浚所賞識。此後兄弟二人並肩作戰,同受升賞。兄吳玠去世以後,吳璘接替哥哥的使命,成為陝西抗金的主力部隊,被升任龍神4廂都指揮使。紹興十六(1140年),正當宋高宗和奸相秦檜慶祝“和議”成功的時候,金人撕毀和約,分兵四路在主帥金兀術的指揮下,對南宋發動全麵進攻。金兵很快占領河南、陝西的許多州縣。接著,金將撒離喝率領西部金兵,強渡黃河,攻占長安,直趨鳳翔。這時,隻有四川製置權宣撫司事的胡世將和吳璘駐防在河池,情況十分危急。胡世將緊急召集各路將領商議防禦辦法。參謀官孫渥提出河池不可守,宜退保仙人原的意見。吳璘認為孫渥長敵人誌氣,滅自己威風,憤怒的說:“儒語沮軍,可斬也。”並自願“請以百口保破敵。”在吳璘的指揮下,首戰大獲全勝,打擊了金軍的囂張氣焰,阻止了敵人的西進,挽救了全陝的危局。朝廷升吳璘為鎮西軍節度使、並授予侍衛步軍都虞侯。吳璘在對金軍的作戰實踐中,也總結創新了一種新戰法,名叫“壘陣”,專門打擊敵人的騎兵衝鋒隊,行之有效,屢挫金軍,在西北戰場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金將胡盞和習不祝兩軍聯合在一起,以5萬之眾屯駐在劉家圈,對全陝的戰局有極大的威脅。吳璘請戰,要求把這支敵軍趕走。胡世將問他用什麼打法破敵,吳璘說用“壘陣法”。所謂壘陣法,即以長槍兵排坐在前麵,不準站立,最強的弓箭手跪於其後,最後麵是神箭手。待敵人距陣地百步時,神箭手先射;距70步時強弓手齊射。敵騎臨陣時,長槍刺敵戰馬和騎手。同時,在布陣時先將騎兵以鐵鉤相連,在前麵遮擋,等布陣完畢後,騎兵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