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劉??(1 / 2)

劉 錡(1098~1162),南宋將領。德順軍(今寧夏隆德)人。前瀘州軍節度使劉仲武的第 9 個兒子。“南渡十將”之一。他少年時代跟隨父親生活在軍營之中,年齡稍長,就被父親帶上轉戰於隴右戰場,參加抵禦西夏的各種戰鬥。他膽大、心細,尤以箭法精熟而著稱。《宋史》載:“牙門水斛滿,以箭射之,拔箭水注,隨以一矢窒之,人服其精。”

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 年),劉錡由高俅推薦入朝,擔任閣門祗後。宋高宗繼位後,特授他閣門宣讚舍人,知岷州,為隴右都護,成為專門對西夏作戰主力部隊的一名指揮官。由於他作戰勇敢,夏人畏之如虎,就連夏國境內的婦女兒童都知道他的威名。據史載,“夏人兒啼,輒怖之曰:‘劉都護來!’”小娃娃就立馬不敢再哭了。當張浚代表朝廷宣撫陝西時,看到劉錡是個奇才,任命他擔任涇原經略使兼知謂州(今甘肅平涼)。富平之戰失利後,他率部退駐德順軍。不久金兵攻打謂州,部將李彥琦降金,謂州失守。為此,劉錡被降職為知錦州兼延邊安撫。紹興三年(1133年)複職,擔任宣撫司統製,與吳玠分別負責守衛陝西和四川。以後又被召入京城,任江東路副總管。六年(1136 年),提舉宿衛親軍。劉錡還把王彥部下前護副軍(即八字軍)和解潛部下的騎兵整編為前、後、左、右、中、遊奕6軍,每軍各編1000人,分由12位將領指揮,經過嚴格訓練,成為一支精銳的野戰軍。十年(1140年)五月,金主撕毀與宋朝簽定的和平協議,向南宋大舉侵犯。劉錡當時正擔任東京(今河南開封)副留守、節製軍馬。他分析金兵南下必然要首先占領東京,再而進攻順昌(今安徽阜陽)。劉錡根據這一判斷,就預先率領 3000 人退守順昌,準備在此死守,以阻止金兵繼續南犯。為了堅定將士們的守城決心,他派人把穎河等水道的所有船隻鑿穿並沉入河中,向廣大官兵們表示“破釜沉舟”,不留退路,隻有決一死戰才是唯一的出路。又將自己和部將們的家屬安置在寺廟中,四周堆放柴草,派兵守護,並對衛兵們說,如果城池失守,就從他的家屬居住的地方放火燒起,不讓一戶家屬落入金人的手中。“於是軍士皆奮,男子備戰守,婦人礪刀劍,爭呼躍曰:‘平時人欺我八字軍,今日當為國家破賊立功。’”順昌被數倍於守軍的金兵圍攻4晝夜,將士們同仇敵愾,浴血奮戰,誓死與城池同在,經過無數次血戰,殺敵不計其數,城池完好無損,非常成功的完成了這次以少勝多、以弱製強的戰略阻擊任務。

金兀術得知順昌失利,立即親自率領10萬大軍增援。劉錡麵對更加強大的敵人,決定智取。部將曹成等2人在得到劉錡麵授機宜後,便率部去迎擊金兵,但未經幾個回合,2 人便假裝墜馬被金兵俘獲。金主在審問時,曹成按照劉錡事先所編造的話回答說:“劉錡是太平邊帥子,喜聲伎,朝廷以兩國講好,使守東京圖逸樂耳。”金兀術根據口供判定劉錡是一個花花公子,很看不起他,認為這樣的將領不堪一擊,所以就不帶攻城重武器,輕裝前進,直逼順昌城外紮營,連亙 15 裏,全軍毫無戒備思想。而這邊劉錡也按兵不動,隻是先派人悄悄的在穎河中投毒,數日後金兵多數病倒,失去戰鬥力大半。劉錡認為時機已到了,他組織一支隊伍,人人手持長柄斧和長把標槍,排在陣地的前列,專砍敵人首先衝過來的騎兵的馬腿。而待騎兵倒地後,再用標槍刺殺,結果大破金軍的所謂“鐵浮圖”和“拐子馬”(騎兵軍)。經此一戰大敗金兵,劉錡的威名也在全軍中傳開,“順昌之戰”也被金兵視為恐怖的末日。第二年,金兀術再次率大軍南侵江淮地區,宋廷也再次命令劉錡率軍迎戰。劉錡仍然運用順昌戰役的打法,首先大破金軍的鐵騎兵,一經接觸,金兵們就驚呼“此順昌旗幟也”,便抱頭鼠竄逃命。但是,此次大捷,不僅未能給劉錡帶來好運,卻反而遭到朝廷主和派的妨恨,被派往荊南府、潭州(今湖南長沙)任地方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