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難答(?~1307),元朝藩王。安西王忙哥剌長子。由於安西王長年統兵在外打仗,無暇顧及幼子阿難答,將他寄養在一戶穆斯林的家中。阿難答從小受到生活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和伊斯蘭教的熏陶,漸漸形成了對真主的信仰,便“皈依回教,信之頗篤”。
至元十七年(1280年),忙哥剌病逝,阿難答襲封安西王。他不僅在自己的營地上建立清真寺,還依教規按時念誦《古蘭經》和進行祈禱。在他的影響和推動下,安西王指揮的 15 萬大軍中,信奉伊斯蘭教的官兵越來越多,總人數約占到全軍一半以上。元朝是尊崇佛教為國教的政權,怎能容忍宗室的藩王成為異教徒呢?尤其是在蒙古軍隊中宣傳伊斯蘭教,令滿朝文武大臣們非常不滿與擔心。於是元成宗鐵木真就派遣使臣對他進行勸說,希望他迷途知返,皈依佛教。阿難答對伊斯蘭教的信仰堅定不移,拒絕了使臣的勸說。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成宗就把阿難答傳到京城軟禁起來,強迫他閉門反省思過,靜心向佛。可是皇太後闊闊真很了解阿難答在唐兀地區(即西夏故土)很有威信,伊斯蘭教也深得民心,尤其是他又手握重兵,管轄西部大片國土,采取強硬手段,可能會激起軍民不滿而發生意想不到的事端,所以朝廷隻得向他讓步,放阿難答回封地,對他的信仰與傳播伊斯蘭教行為不加幹涉。從此,伊斯蘭教便在西部蒙古大軍中和寧夏、陝西、甘肅、青海等地的民間開始公開傳播,穆斯林的人口得到了跨躍式的增長,對中國回回民族和伊斯蘭教的形成與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元成宗在位期間,阿難答雖然與他父親老安西王一樣,仍然開府於京兆(陝西西安)和開成(寧夏固原南),但是卻早已被罷除了王相,收繳了相印,隻保留王傅(王相有權協助藩王管理封地軍政事務,王傅隻能管理王宮內部事務)和王傅印。這時,阿難答由不滿發展到對抗,不斷找借口向朝廷索要糧餉、軍械,用以擴充自己的實力。大德十一年(1307年)正月,元成宗鐵木耳病逝,太子已在此前先逝,於是立即暴發了爭奪帝位的鬥爭。當時參加爭位的勢力是以安西王阿難答和懷寧王海山及弟弟愛育黎拔力達為對手。前者的支持者有皇太後卜魯罕、左丞相阿忽台、平章八都馬辛等人;後者的支持者有右丞相哈剌哈孫等人。結果是海山、愛育黎拔力達兄弟2人聯手奪權成功。成則王侯敗為賊,海山便登上帝位,改元至大,這就是元武宗,而奪權失敗一方的阿難答和支持他的成宗皇後卜魯罕等人,都被定重罪,削名位,先後賜死或被誅殺。
阿難答死後,安西王的領土被轉封給幫助元武宗海山奪取帝位的愛育黎拔力八達(即後來的元仁宗)。他鎮守川陝地區時,對伊斯蘭教不支持,並從嚴限製。但是伊斯蘭教在西北地區已成氣候,正處在方興未艾,生氣勃勃的上升階段,它的成長是不以統治階級的意誌為轉移的,也是任何力量所無法阻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