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 俊(?~1469),明朝少數民族暴動頭目。因在家中排行老四,俗稱“滿四”。蒙古族。曾祖父名叫巴丹,是元朝豫王的部屬,“仕平涼為萬戶”。元朝滅亡後,於洪武中率部眾歸降,“授平涼正千戶”。所帶的部屬數千人解甲歸農,被就地安置在平涼、固原一帶,當地人稱呼他們為“土達”。滿俊的家居住在開城縣固原裏三岔溝滿家營(今寧夏固原楊郎鐵家溝)。明廷對該部降戶有許多優惠照顧,令“仍故俗,無科謠。”這些蒙古族人得到安居樂業,很快“畜牧為雄長”一方。到成化初,固原土達人丁興旺,僅滿家營地方就有數千人。他們“皆驍勇,善騎射,歲以縱獵山野,逐獲禽獸為利。”頭人滿俊更是“獷悍”,並經常“藏匿奸盜,出邊抄掠”,可見滿俊不僅是富甲六盤的大牧主,又是橫行鄉裏的一股黑惡勢力的保護傘。
寧夏地區在明朝時期,先是殘無勢力南下搞複辟活動的首擾戰區,後來又成為瓦刺、韃靼各蒙古部落內犯的主要方向,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互交織,情況十分複雜。滿俊領導的固原土達暴動,就是這種複雜矛盾的產物。而地方軍政官員對於土達民眾的剝削和壓迫,又加速了這種矛盾的發展。成化四年(1468 年),正值明朝建國一百周年,官員們乘機巧立名目進行額外苛索。固原指揮馮傑為了給新上任的參將劉清送禮,大肆向本地土達戶進行搜刮,因而引起廣大土達民眾的強烈不滿。當時點燃這場暴動的導火索有兩條:其一,在上年,曾發生寧夏退休都督張泰向官府狀告滿俊,說他屬下有一個叫張把腰的畜牧業戶戶主掠奪了張家牧場的牲畜。陝西巡撫陳價輕信同僚的話,要逮問滿俊。恰逢此時,又有通謂縣一個朋友為了逃避徭役正藏匿在滿俊的家中,滿俊怕事態擴大不好收場,就用重金賄賂官差緩辦此案。但是有關辦案人員貪得無厭,欲壑難填,乘機反複上門敲榨。滿俊性格暴烈,在一怒之下,就發難起事;其二,滿俊家族中有一個叫李俊的人,此人早就與境外蒙古部落有勾結,是境外入犯邊地的內奸。當李俊看清了滿俊的處境後,便積極從中挑動,獻計獻策,煸誘起滿俊的野心,一手點燃了這場暴動的火繩。滿俊、李俊原來商定六月十一日舉事,由於走漏風聲,官方決定首先下手撲滅這場動亂,先派滿俊的侄兒、世襲平涼指揮僉事滿王壽,帶兵到滿家營去拘捕滿俊。滿俊采用緩兵之計,假裝不知情的樣子,仍和平常一樣,在全村治辦酒宴,把官兵們分別請到各戶進行“款待”,乘酒酣之間把官兵全部殺死。與此同時,又挾持侄兒,立即召集隊伍,率全村300多人舉行暴動。滿俊按照與李俊等預先密謀好的計劃,暴動隊伍首先搶奪了開城、廣寧苑馬寺的官馬、器械武裝了自己,“旬日嘯聚一千餘徒,披明甲、執弓矢,吹響器,勢已猖獗。”固原事變的消息傳到京城,明廷考慮到平固地方臨邊近敵,區位重要,又“諸夷雜處,恐其扇惑結構,為患不細”。所以先令鎮守太監劉詳,陝西總兵官任壽和陝西巡撫陳價,會同巡按三司等官,“量度賊情,速撫剿之”,“脅從者設法招撫,首惡者亟行剿捕。”但是,當官軍與暴動隊伍一經接仗,就連連敗北。明廷給於陝西巡撫陳價和總兵官任壽撤職“戴罪殺賊”的處分,改派馬文升為陝西巡撫,項忠為總督剿辦軍務,都督同知劉玉佩平虜副將軍印,接任陝西總兵官,指揮京營及延綏、寧夏、甘涼等處軍馬13000多人,向固原殺奔而來。可是,原陝西巡撫陳價、總兵官任壽和寧夏總兵官吳琮等,為了搶功,不等征剿大軍到達,便匆忙集合兩鎮約30000人馬,輕敵冒進,再次受到重創。暴動大軍屢敗官軍,聲威大振,四方各族災民烽湧投入滿俊大旗之下,不幾個月隊伍猛增至20000多人。這時,滿俊所領導的這支隊伍,已由少數土達的暴動,而發展成為對抗朝廷的農民軍了。於是滿俊自稱“招賢王”,李俊亦稱“順理王”。不久李俊戰死,滿俊率部向北轉移,占領固原西北的石城(今寧夏西吉火石寨雲台山)為踞點,控製周邊的廣大山區,打算同官軍作長期鬥爭。這時,冬季即將來臨,黃河很快就要封凍,朝廷擔心“虜酋毛裏孩去邊不遠,比年關陝無事尚欲深入,一或間此,寧無奸計?且荒年之後,民窮盜起,勢之必然。”一旦形成外侵內亂合流,陝甘糜爛,大局將不堪設想。明遷命令總督軍務項忠,統帥官軍、土軍、京軍和招募義勇共計 33000多人,限期完成平叛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