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福(?~1675),清朝將領。字東海、箕演。原籍陝西榆林,因為在寧夏當官,便把全家搬到寧夏,入籍寧夏。順治初,靖遠大將軍英親王阿齊格率漢軍鑲蘭旗固山額真李國翰等部征討陝甘叛軍,陳福以武舉人身份應募從軍,後隨總兵官劉芳名駐守寧夏。當時寧夏地區散兵遊勇為害,土匪豪強橫行鄉裏,前明舊將領割據一方,大河兩岸社會動蕩。劉芳名率部進駐寧夏後,雖然大力整治,剪除匪患,形勢有所好轉,但又相繼發生了固原叛亂和寧夏兵變事件,使得寧夏全境烽火連天,警報頻傳。陳福因武藝高強,又勇敢善戰,在平定寧夏的作戰中屢有軍功,很快就被提升為守備。
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初,陳福隨都統李國翰征討四川,當時四川是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所建大順政權的中心控製區。大順三年,即清順治三年(1646年),清廷派肅親王豪格為靖遠大將軍,與平西王吳三桂等率軍入川征討張獻忠。同年冬,清軍於西充大敗農民軍,張獻忠在戰鬥中中箭身亡,四川被清軍平定。但不久,南明桂王朱由榔在兩廣肇慶稱帝,改元永曆。前明舊將乘勢紛紛叛清歸附桂王,於是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江西、湖南和四川諸省先後又都為效忠桂王勢力所控製。張獻忠的部將孫可望、劉文秀等也率部歸附桂王,占據川南、川東,並與活動在湘、鄂、川一帶山區的李自成餘部郝搖旗、李來亨、袁宗弟等“夔東十三家營”,遙相呼應。陳福在李國翰的指揮下,一路打到重慶。四川大局穩定以後,李國翰再率陳福各部南下,七月再克遵義,並駐軍於遵義,兼顧川、黔兩省。不久,雲、貴、川、廣、湖五省蕩平,陳福以從征有功,被提升為遵義遊擊,肩負扼守西南要衝的重任。
康熙元年(1662年),故明石泉王朱奉钅含又煽動當地土夷作亂,攻擾敘州、馬湖,迫使四川總督李國英從成都遷到重慶。這時,蜇伏於川東的農民起義軍餘部“十三家營”仍然控製著夔、歸、房、竹諸縣,主力將領郝搖旗(郝永忠)、李來亨、劉二虎(劉體純),袁宗第等部以茅麓山為根據地,經常出山攻打四川、湖廣、陝西各省邊界州縣。石泉王舉起反清複明大旗以後,各路農民軍和殘明勢力再次活躍起來,西南各省重起戰端。清廷派大將軍穆裏瑪、圖海率禁旅征討,命李國英率部會剿。康熙二年(1663 年),各路清軍同時向川、湖交界地區進發。李國英命令陳福等部分別向夔州、建始、巫山、大寧、大昌一帶農民軍主力所在地節節搜剿。陳福在川東戰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被破格賞加右都督銜,提升為成都副將,很快又升任重慶總兵,成為清廷鎮守四川,鎮壓川、湖農民起義軍的一員得力幹將。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鎮守西南地區的西平王吳三桂,為反對清廷“撤藩”,打出複明旗幟反叛。吳三桂的反滿複漢行動,也給西北地區的漢族仕大夫地主階級帶來了希望,而固原提督王輔臣的兵變,又把這種希望變成了現實。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蘭州、秦州、鞏昌、定邊、靖邊、臨洮、慶陽、綏德、延安、花馬池等州縣,都先後被反清武裝占領,隴右地區的反清烈火大有燎原之勢。陳福於吳三桂發動反叛的次月,由四川調任寧夏總兵的。他到任寧夏以後,四川當局宣布叛清,陳福與二弟陳奇(任守備)的妻室還沒有來得急遷出四川,被陷於叛軍之中。四川叛軍提督鄭蛟麟以此脅迫陳福,要他在寧夏舉旗響應。陳福為了表示自己忠於清室的立場不動搖,置妻兒的安全予不顧,立即將信使逮捕,把勸降書封存,並向朝廷報告了討賊戰守方略,派大弟陳壽,星夜送往京師。康熙皇帝破例召見陳壽,對陳氏兄弟的忠貞給予嘉獎,當即賞陳壽喇布勒哈番稱號,加刑部主事銜。康熙皇帝在表彰陳福的諭旨中寫道:“寧夏總兵官陳福效力岩疆,勞績素著,屢次舉首逆劄,克篤忠貞。且其妻子家屬見在川中,逆賊挾誘,全無所戀,矢誌不移,深為可嘉。著以見兼職銜升補陝西提督,仍暫駐寧夏管總兵事。”弟陳奇也由守備提升為涿州參將。陳福十分感激清帝的恩賞,拚死力與叛軍作戰,進一步表示自己的忠心。他率領寧夏鎮兵,不顧盛夏酷暑,連續作戰,於康熙十四年(1675年)七月,討平了寧夏各地的叛軍。清廷晉授他為三等阿恩哈尼哈番稱號。弟陳壽也“從優以光祿寺少卿、鴻臚寺少卿用”。陳福乘勝揮軍南下,收複了平遠所城,肅清了三邊總督防秋故道。但是,他率軍圍攻固原卻不順利,多月沒有進展。9月23日,正當陳福部副將太必圖攻城之際,王輔臣派平涼援兵突然趕到,城中叛軍亦乘勢殺了出去,在裏外夾擊之下,陳軍招架不住,中衛副將賈從哲首先敗退,遊擊張元經也接著潰逃,於是陳軍自相驚擾,全軍立時崩潰,在混亂之中,太必圖死於陣前,陳福狼狽不堪,隻得收攏殘兵敗將退守靈州。事後,陳福給朝廷報告了兵敗的經過,並委過於下級,最後以賈從哲、張元經作了替死鬼,處以“軍前斬首”了結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