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劉芳名(1 / 1)

劉芳名(?~1660),清朝將領。字孝五。寧夏衛(今寧夏銀川)人。曾任前明甘肅柳溝(今甘肅安西東布隆吉)總兵。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農民軍攻占北京,登大順皇帝位。但是,由於明朝鎮守山海關大將吳三桂的叛變,引清軍入關,於五月一日又從大順朝手中奪取北京城,並在十月一日建立大清順治朝。第二年,清廷命令和碩英親王阿濟格為靖遠大將軍,統率大軍征討李自成的後方根據地陝甘地區。二月,清軍攻入潼關,李自成敗逃,原明朝將領大多紛紛降清,“旬月之間,全秦底定”。為了迅速控製西北局麵,清廷提升前明保定巡撫王文奎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首任陝西三邊總督(不久改任孟喬芳);升前明山西雁平道參政焦安民為都察院右副都禦史,首任寧夏巡撫;調前明柳溝總兵劉芳名仍以都督同知銜,首任寧夏鎮總兵官。這時的西北形勢十分混亂,反清力量依然相當強大,不僅李自成農民軍餘部繼續活動在廣大農村,堅持與清軍進行頑強鬥爭,而且前明許多將領,表麵上雖然投降清軍,但卻在暗中串聯,積極準備反清複明兵變。當年十二月,由漢中鎮總兵賀珍首先發難,舉兵叛清,率領七萬部眾北上攻打北西重鎮西安;與此同時,固原鎮(今寧夏固原原州)副將武大定也殺死固原總兵官何世元,占領固原鎮城,隴右各地紛紛響應,西北危局嚴重威脅到滿州貴族新政權的鞏固。此時劉芳名鎮守寧夏,“撫綏訓練,冀樹威名,銷除亂萌,總督孟喬芳疏獎其才”,命令他率領寧夏鎮兵擔任主力,就近鎮壓固原武大定的叛亂。由於劉芳名死心踏地效忠清廷,拚命為新主子作戰,迫使武大定率部撤離固原,南下與漢中的賀珍會合。劉芳名一路追擊,殺死大批反清官兵,為清廷立了戰功。但是為時不久,寧夏也於順治三年(1646年)四月,發生兵變,首任巡撫焦安民被亂兵殺死。清廷急命劉芳名火速北返收複寧夏。他返鎮後,並沒有立即對叛軍采取鎮壓的辦法,而是進行暗中調查,了解到這次變亂是由軍官王元、馬德領頭鼓動的。劉芳名不動聲色,採取各個擊破的辦法,平定了寧夏的叛亂。清廷特授予他三等阿達哈哈番榮譽稱號,提升為四川提督、定西將軍。但因寧夏和固原地方大亂新平,局勢尚不穩固,而劉芳名在南定固原和北平寧夏諸戰役後,早已名聲大振,為了確保三邊門戶的安全,順治皇帝改任劉芳名以右都督身份繼續留鎮寧夏。果然,於順治五年(1648 年),寧夏境內又發生了以李彩為首的香山之亂。劉芳名利用自己的威名,“招降香山諸寇,散其餘黨,地方以安。”同年底,山西大同鎮總兵薑瓖,於雁北舉兵叛清,陝西榆林副將劉登樓也勾結王永強響應薑瓖,攻占陝北二十州縣,殺延綏巡撫王正誌、靖邊道夏進芳,“易衣服”,自稱“大明招撫總督”,號召官民起來反清複明。劉登樓致書劉芳名,希望他也領導甘肅,與山、陝一起行動,克成大業。“芳名以見汙,怒,封其書示巡撫李钅監,钅監以聞。”劉登樓見劉芳名不予響應,又煽動定邊屯蒙古部劄穆素一起發兵,由花馬池入犯寧夏。開始叛軍來勢凶猛,河東興武、鐵柱、惠安、漢伯、臨河諸堡相繼陷落,接著叛軍乘勢聚集大股圍攻河東重鎮靈州。這時劉芳名率領寧夏鎮兵,與赴援的鑲藍旗漢軍固山額真李固翰開始組織反擊,再次平定了寧夏的亂局。為此,清廷晉授他為二等阿達哈哈番。這時寧夏地區經過明末清初的變亂和戰爭,屯田破壞,人口逃亡,財政和兵源都日趨枯竭。為了寧夏的長治久安,他在平定劉登樓之亂以後,即時向朝廷上奏說:“寧夏孤懸河外,延袤千裏。鎮兵屢征發,兵單力薄。請自後征發缺糧即令招補備守禦。”還建議“以減等罪人僉發沿邊,資生聚。”這些建議都被朝廷接受並實施,對寧夏人口增長和經濟恢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順治十六年(1659年),南明將領鄭成功,率部進攻江浙一帶,清廷任命宮廷內大臣達素為安南將軍,統率各路大軍南征。寧夏總兵劉芳名也被抽調隨征,以左都督率寧夏鎮兵擔任征討大軍的右路總兵官,駐防江寧(今江蘇南京)。秋冬間,他與蘇鬆鎮總兵官梁化鳳合作,在長江口崇明島與鄭軍多次戰鬥。第二年,他本人和寧夏籍將士大多不服南方水土,紛紛病倒,部隊失去了原先的戰鬥力。為了不誤軍機,他大膽給朝廷報告:“臣奉命剿賊,不意水土未服,受病難瘳。所攜寧夏軍士,訓練有年,心膂相寄。今至南方,半為痢虐傷損。及臣未填溝壑,敢乞定限更調,”清廷雖然批準了他的請求,但在江南總督郎廷的請求下,隻是把寧夏鎮標兵撤回到江寧駐守,以維持後方的治安。不久,劉芳名病故於江寧軍營。清廷給這位戰將極高的獎賞,破格為一個總兵官加授太子太保的最高榮譽,諡“忠肅”。劉芳名病逝以後,寧夏鎮官兵被全部撤回寧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