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趙良棟(1 / 3)

趙良棟(1621~1697),清初將領。字擎之、擎宇、號西華。寧夏衛(今寧夏銀川)人。祖居陝西榆林衛,後遷安邊堡,明末舉家遷順天府遵化(今天津遵化)。少時倜儻,十三歲入塾習文,後因戰亂墜學,未能完成在儒業方麵的深造。

清初順治二年(1654年),趙良棟筆從戎,追隨清軍靖遠大將軍英親王阿齊格部,進軍陝西。在攻剿李自成農民軍和占領關隴的戰鬥中立有軍功,被提拔為署任陝西潼關守備。英親王率領清軍南下之前,委任趙良棟任潼關右營遊擊。當時清廷派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禦史孟喬芳總督陝西三邊軍務,他發現趙良棟才勇雙全,便調在標下任事。順治三年初,西北殘明勢力乘清軍大部南下之機,遙附南明唐王朱聿鍵,多處發難,妄圖推翻清廷在西北的統治。故明將領孫守法,王光恩,武大定,賀珍等,先後起兵於興安、漢中、固原等地,隴右形勢緊張。孟喬芳急調趙良棟部歸寧夏總兵劉芳名指揮,擔任剿辦陝甘叛軍的主力軍。不久,寧夏又發生兵變,趙良棟隨劉芳名揮師北上,鎮壓了寧夏的叛亂。趙良棟被留在寧夏,改任寧夏水利屯田地都司。此時,寧夏的局勢非常混亂,兵匪交擾,農田荒蕪,民不堪命。趙良棟雖授職於戰亂之際,仍然千方百計整治水利,安置流民,恢複生產和減輕人民負擔做了一些有效的工作。同時在這期間,他也看到寧夏確實是得天獨厚,擅黃河之利的塞北江南,所以從心裏喜愛寧夏,把它作為自己的第二故鄉,便入藉此地,從此就以寧夏人自稱。

順治五年(1648年),大同總兵薑瓖叛清,晉陝前明將領紛紛響應,甘肅回族穆斯林也乘清兵征討四川,大部隊南調的機會,在米剌印、丁國棟的領導下,占領甘州(今甘肅張掖)殺死甘肅巡撫張文衡,連克州縣。回民反清軍的隊伍很快發展到十萬人馬,給本來就危機四伏的陝甘當局帶來了新的打擊,從而引起了清廷的重視,急忙派貝子吞齊為西平大將軍,同固山額真宗室韓岱,統領滿蒙大軍開赴甘肅。同時,總督孟喬芳也親率趙良棟等各鎮標兵就近剿堵。趙良棟勇敢善戰,所率領的一支漢軍,成為與回軍戰鬥中的一支勁旅。順治六年十二月,在攻打回民軍占領的肅州戰役中,他冒死奮進,單騎擒獲了回軍首領丁國棟,立了大功,被補授甘肅高台遊擊,為他的發軔和高升奠定了基礎。

順治十四年(1657),清廷乘南明桂王內訌,派兵攻打雲、貴,命令平西大將軍吳三桂從四川進兵,征南將軍卓布泰自廣西進討,兵部尚書、五省經略洪承疇由湖南西剿。洪承疇瞧不起滿州八旗兵,卻看中了趙良棟有勇多謀,便推薦他率部從征,改任經略標兵左營遊擊,成為洪承疇部的一支勁旅。趙良棟率西北健卒,一路勇往直前,直搗貴陽。於順治十六年正月,與各路清軍會師昆明。南明政權被消滅,桂王朱由榔逃亡緬甸。趙良棟被提升為雲貴總督衙門督標中營副將。

第二年,西平王吳三桂要求征討緬甸,捉拿桂王朱由榔。清廷派內大臣愛星阿為定西將軍,統率禁軍南下,會同吳三桂征討緬甸。趙良棟也奉命率部參加這上戰役,又成為吳三桂部下的一員戰將。緬甸國王在大軍壓境的形勢下,不得不把桂王朱由榔及其母親、妻子並隨從官員的家口等獻於軍前,桂藩割據殘局最後了結。戰後,西平王吳三桂被封為親王,坐鎮雲南兼管貴州。吳三桂在西南地區很快就形成了新的割據局麵。他看中趙良棟文才武略兼備,被提補為雲南廣羅鎮總兵官(後改任貴州平遠鎮總兵官)。而趙良棟已看出吳三桂途謀不軌,不願意追隨他,更不敢叛清當逆臣,所以千方百計想擺脫吳三桂的控製,跳出西南的是非之地。正巧父親病故,要求開缺回寧夏守孝,其間又遭遇母喪,於是,趙良棟在家中為父母守孝時間長達四年。康熙八年(1669 年),孝服期滿,被任命為山西大同鎮總兵官。後追記舊功,被加右都督和左都督銜。十一年冬,改任天津鎮總兵官。

康熙十二年(1673 年)十二月,吳三桂反對撤藩,舉兵叛清,西南五省和陝甘各地多有響應。陝西提督王輔臣殺經略莫洛,叛據平涼。寧夏鎮標兵嘩變,殺寧夏總兵官陳福,陝甘局勢急轉直下,形勢十分嚴重。陝西總督哈占則認為,“寧夏係兩河重地,兵變之後,人心惶惶,亟宜補授提督,統理諸軍。”清廷決定將寧夏總兵官升格為寧夏提督。康熙皇帝任命趙良棟首任寧夏提督。趙良棟赴任寧夏之際,人心浮動,防務十分空虛。王輔臣部總兵陳甲正率領15000餘人,由平涼打到靈州,河東諸堡均被脅從。趙良棟麵對如此形勢,采取小心翼翼的招撫辦法,很快穩定了寧夏的局勢。趙良棟兵不血刃地解決了寧夏事變。清廷表示滿意,康熙皇帝誇講他“加意撫綏,以副朕惠愛元元至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