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萬福(1864~1936),寧夏早期民營企業家。字海峰。原籍山西省榆次縣,後落戶寧夏,稱為第二故鄉。鄭萬福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自幼隨父親走西口,先在內蒙古鄂托史旗、包頭和磴口一帶打工謀生,從精工漸漸上升到商號櫃台售貨員和記賬先生。光緒二十七年(1901 年),鄭萬福的舅父張嘉榮在寧夏石嘴山十大洋行的英商仁記洋行主持業務時,把他召來做“司秤”,很快又提升做管賬兼跑“外櫃”。民國二年(1913 年),他自己受到另一家英商新泰興洋行聘請,擔任該行外莊老板,掌握了購銷大權,躋身於洋買辦白領階層。當時新舊軍閥連年混戰,時局動蕩,洋行業務大受衝擊。到民國十二年(1923年)時,石嘴山洋行僅乘下英資仁紀、新泰興、平和3家大洋行也堅持不下去而撤離。3 洋行天津總行作出決定,特委鄭萬福和另一劉姓老板,全權充當洋行的代理人,負責3洋行的收尾業務,鄭萬福通過接管洋行的結尾清欠工作,從中獲取大筆財產,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暴發戶,為他以後自己舉辦實業鋪平了道路,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
鄭萬福於民國5年~6年(1916年、1917年),在石嘴山鎮(今寧夏石嘴山市惠農區)大興土木,建造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私人宅院,取名為“德榮堂”,石嘴山便成為鄭氏產業的總部所在地,鄭亦以石嘴山為桑梓。鄭氏產業有:
1、辦牧場。在鄂托克旗、布音高、太音高和鐵格素等地先後興辦牧場多處,飼養大量牛、馬、駝、羊。僅羊隻一種每年存欄多達七八千隻。
2、開墾荒地。在石嘴山黃河段東岸蒙地巴音陶亥一帶有大量無主荒地。他在黃河岸邊修建水庫和灌溉設施,選擇近河宜農荒地開墾種植。還在大後套(杭錦後旗)地方選擇沃土,大規模連片開墾荒地,每一片大約為 25 頃。鄭家所開墾的荒地總麵積約萬畝,每年產糧食一項約5000石。
3、經營堿湖。在鄂托克旗,從蒙古王爺手中承包左旗察汗淖、納林淖兩片堿湖,成立“大興堿業公司”,加工土堿銷售,年銷售量高達300萬~400萬斤,年收入約四五萬元。
4、開辦煤窯。在石嘴子北、汝箕溝、大峰溝等處開辦多處煤窯,不僅滿足鄭家堿場熬製土堿所需要的燃料,還大量向社會供應,收入頗豐。
鄭萬福成為二三十年代寧夏地區著名的實業家,也做了不少公益事業。如 1932年,由他出資白銀數千兩,在惠農渠尾梢新修攔水渠一道,增灌荒地 4000 多畝,解決當地200多戶農民的生產、生活用水;1931年還在自己的鄭家大院獨資創辦高等小學1所,推行新式教育,開設國文、曆史、英語、地理等新課程。同時也對國立石嘴山小學給予資助。至於對境內的清真寺、寺廟建築和施放救濟等慈善事業也是有求必應,慷慨解囊。另外,1926年前後,馮玉祥部宣布宣加北伐,國民軍在“入甘援陝”的軍事行動中,石嘴山一隅之地成為馮軍入甘赴陝的必經之地。鄭把自己的宅院一部分,讓給馮軍作為後勤供應站,大部隊過往此地,他都盡力購辦糧草、蔬菜等,並設法為官兵們安排好住宿,給予馮軍很多支持。馮玉祥本人於1926年11月22日率總部路經石嘴山時,鄭萬福親自恭迎馮玉祥,並款待馮等住在自己家中。馮玉祥在所著《我的生活》中對此事作了記載,誇講“這位鄭先生頗受地方人士愛戴,辦了許多公益事業,樂善不倦,絕非那種為富不仁者可比,所以很佩服”。馮玉祥還特別委任鄭萬福為“國民軍聯軍總司令部參議”。寧夏省建立之後,曆屆省政府都委任他為省政府參議。當地百姓尊稱他為“鄭參議”。1936年2月,病故於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