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才(1908~1933),革命烈士。字達之。中衛縣棗園堡(今中寧棗園鄉)人。出身於富裕農民家庭。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馮玉祥部國民軍進駐西北地區,部隊陸續路過棗園堡,時間長達半年之久,經常有軍中的政工幹部(共產黨員擔任)利用宿營之機,深入學校,向師生宣傳馬列主義和革命的新思想,組織師生開展政治活動。李天才當時正在棗園小學上學,使他有機會受到革命的蒙教育,在他的心田種下了革命的種子。以後每當國民軍經過家鄉,組織政治活動時,他都踴躍參加,積極幫助部隊散發宣傳品,為他今後投身革命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民國十八年(1929 年)寧夏省建立,李天才考入寧夏省立第一中學讀書。中寧同鄉孫殿才也在該校學習,孫早在 1926 年已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李與孫相交甚好,兩人經常交流思想,探討救國救民的道理。在孫的幫助下,李天才革命覺悟提高很快,此時他已下定決心,要為實現自己的革命理想,為推翻反動軍閥的黑暗統治,為解救普天下勞苦大眾,為中國革命成功而獻出自己的青春。第二年第一學期,寧夏留平學生會推薦北京大學畢業生杜立亭到寧中任教,後又代理教務主任。此時中共北方局根據寧夏政局不穩,雜牌軍林立,各種矛盾錯綜複雜,統治力量薄弱的有利形勢,決定抓住這一有利機遇,重新恢複清黨後已基本中斷的地方黨組織,派原北平市委成員、組織部長杜潤芝任特派員,到寧夏作準備工作。他通過陝西米脂老鄉和北大同學杜立亭的關係,得到了在寧中擔任倫理課教員的差使。在赴寧途經陝北時,中共陝北特委又派趙子元、馬漢文、高錦尚等同誌隨杜一起到寧夏應聘省一中教員,以協助杜潤芝工作。當時河南開封、安陽一帶黨組織遭受破壞,地下黨員劉梅林也通過他的朋友,時任寧夏省政府財政廳長扈天魁的介紹,帶領中共黨員鄔逸民和進步青年何高民到寧夏省城工作。不久,寧夏黨組織建立,杜潤芝為負責人,五名黨員中除劉梅林在省立第二師範學校附小任教外,其餘四人都集中在寧中任教。這批黨員教師學曆高,見識廣,經受過大革命的實際鍛煉,不僅學識淵博,課講得好,而且有組織能力,平易近人,善於團結師生,很快在學校裏就形成了一個核心。他們又將學校中的進步學生,如孫殿才、李天才、梁大均、李振邦、李廣成、潘鍾林、征克非、張琪、葉鬆齡、賀文紹等人發動並團結在地下黨組織的周圍,加強對這批骨幹分子的培養,組織他們學習政治,閱讀革命和進步書籍,並通過他們傳播革命思想,提高全校師生的認識水平和思想覺悟。不久,陝北特委又派張德生來寧幫助工作,使黨在寧夏的學運工作開展得轟轟烈烈,為黨組織進一步開展寧夏地區的革命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第二學期,孫殿才、李天才、梁大均等人,按照杜潤芝的指示,在學校公開提出“驅逐紳士校長徐宗儒”、“擁護杜立亭當校長!”的學生運動,舉行全校罷課。省府當局竟然出動警察包圍學校,然後抓捕鬧學潮的學生骨幹。李天才等人為了營救被捕的同學,一麵積極組織學生上街遊行抗議,一麵串聯被捕學生的家長,向社會進行呼籲,並揭露當局與校方的非法行為,最終迫使省方基本上滿足了學生們的要求,釋放所有被捕學生,調走徐宗儒,任命杜立亭為寧中校長,學潮取得了勝利。
寧夏黨組織在領導學潮鬥爭取得完全勝利之後,又不失時機積極開展兵運工作,準備建立一支由我黨控製的革命武裝力量。此時,正值曾領導過反對馮玉祥武裝爆動的原“西北邊防聯盟”“總司令”馬仲英重返西北來到寧夏,被省主席馬鴻賓委以教導大隊大隊長,以資羈縻,謹防這位“尕司令”再生事端。據說此時的馬仲英已在內地秘密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在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的幫助下,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也在待機舉事,所以有目的的經常到寧中參加師生們的一些活動,並與李天才等進步學生交朋友。黨組織也指示李天才利用這一關係,策動馬仲英起事。李天才還去中衛縣,聯絡青年學生劉成棟、張曦等十餘人分別去做駐防在中衛縣的馬仲英舊部馬謙的工作,爭取他們繼續眼隨馬仲英重新舉起反軍閥大旗。但是因為消息走漏,馬鴻賓準備先下手逮捕馬仲英、李天才等人。馬仲英卻不露聲色,以騎馬放鷹為名,逃出省城,趕往中衛縣,收編了已被李天才等人做過工作的舊部一千餘人,帶往河西走廊地區。李天才等一批青年學生也參加了馬仲英部,在馬部做政治工作。1931年初,馬仲英部在河西受挫,李天才等人又回到寧夏,這時杜潤芝、杜立亭都因寧中學潮和馬仲英“反叛”事件,被以“共黨嫌疑”而拘禁。杜立亭因有陝西省政府秘書長杜斌丞的關照很快被獲釋,而杜潤芝則仍在獄中堅持領導寧夏黨組織的工作。李天才回到寧夏以後,杜潤芝就根據他在學潮和兵運工作的實際表現,親自介紹他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 8 月,蘭州爆發“雷馬事變”,馮玉祥餘部第八師師長雷中田發動兵變,扣押省主席馬鴻賓,消息傳到馬鴻賓的根據地寧夏,他的三伯父馬福壽以代理寧夏省主席的身份,命令馬鴻賓部新編第七師旅長冶成章,率留駐寧夏馬部主力開往甘肅,準備以武力營救馬鴻賓。此時寧夏僅剩下一些收編的雜牌武裝留守,防務一時空虛。在獄中的杜潤芝決定抓住這個大好時機,在馬部非嫡係部隊中發動兵變。黨組織決定由李天才、梁大均、李振邦三人分別負責組織寧安堡(今寧夏中寧縣城關鎮)和省城小南門及掌政橋三處駐軍舉行武裝暴動。當時寧安堡駐軍是馬鴻賓部特務營,該部機槍連連長孫天才與李天才是棗園堡同鄉和小學同學,孫原是棗園護路隊隊長,馬鴻賓為擴充實力,將他收編。這個營副營長是張自箴,原為恩和堡護路隊長隊長,也被馬部收編,但他不願就職,賦閑在家。這二人都不滿馬部的排擠,早想脫離馬家軍另謀出路。經過李天才深入細致的思想發動工作,孫、張二人都同意配合銀川武裝暴動,共同反馬。李在向杜潤芝彙報後,黨組織決定以“抗日救國西北軍”的名義,於 12 月23日夜在三處同時行動。二十三日夜,李天才把從恩和、鳴沙、長灘等地動員來的一百餘人,召集到南河橋外,進行簡要的戰前動員後,就向洋行進圍。但因擔任內應的特務營一連連長梁生海記錯了約定的時間,誤認為是發生了敵情,當即開槍打死了圍攻堡城的李緒娃,槍聲也驚動了營長楊壽堂,全營馬上組織警戒和抵抗,致使攻營計劃落空,暴動失敗,李天才本人也被捕押送省城監獄,在敵人的殘酷折磨下,他始終沒有泄露一點黨的機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