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8章 張子華(1 / 3)

張子華(1914~1942),革命烈士。原名王緒祥,乳名宿祥,曾化名王少髯、黃漢等。寧夏中寧縣恩和鄉沙灘村人。他出生於一個富紳家庭。王家在七星渠兩岸擁有大片良田和枸杞園,又兼營枸杞和中藥材生意,在恩和堡開設“天順禎”商號,還在天津“惠源長貨棧”設莊,常年往上海、天津、香港等沿海商埠口岸城市批發枸杞、甘草等中藥材。

張子華自幼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又按部就班接受了正規的現代學校教育。1926年,當他在恩和高級小學即將畢業之際,正是全國大革命高潮之時,控製大西北的馮玉祥將軍,當時接受了蘇聯的援助和國、共兩黨的幫助,在軍內層層設立政工機構,吸收大批共產黨員從事政治工作。馮軍所到之處,政工人員開展各種政治宣傳活動,發動群眾,在城鄉掀起反帝反封建的鬥爭。國民軍在寧安堡(今中寧縣城關)駐軍政工人員、共產黨員劉進、劉屏先曾多次到恩和高級小學搞宣傳活動,介紹全國革命形勢,要求教師和高年級學生組織起來,投入到革命的運動中去,向本地的封建勢力作鬥爭。王緒祥和孫殿才被同學們推選為頭,在進步教師的指導下,經常走村趕集,搞一些宣傳活動,通過這些社會活動,他和同學們的政治思想覺悟有所提高,初步懂得了一些革命的理論常識,培養了一定的組織能力,為他今後的革命生涯奠定了基礎。

1928年,王緒祥高小畢業後,先考取甘肅省蘭州第二中學,於1930年8月又去了北平。他的三叔父王含章從日本留學回國,在北平國民政府任職,幫助侄兒選擇了知名的教會學校彙文中學高中部讓他繼續學習。彙文中學恰是東城區的學運中心,學校裏有中共地下黨支部。他一入校就積極參加各種進步活動,表現十分活躍,很快被黨組織發現,培養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為了表明自己立誌做中華民族的兒子,獻身於革命事業,入黨時改名張子華。”入黨以後,他在全國總工會華北辦事處負責人饒涑石(人稱王蠻子)的直接領導下,主要從事學生運動。其間,他曾於假期被派往門頭溝煤礦,組織過工人運動,還參加過國民政府財政部印刷局工人反對機器南遷的罷工鬥爭。在與工人群眾共同生活,一起勞動和團結鬥爭中,使他經受了很大的鍛煉,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禮,成為他在革命道路上健康成長的又一個新起點。經過這次鍛煉以後,黨組織調他到全國總工會華北辦事處任秘書,在這段時間裏,他組織和領導過天津碼頭和沙廠的工人運動以及唐山煤礦工人的罷工鬥爭,還代理過全總華辦的黨團書記。此時,張子華已成長為我黨的一名職業革命工作者。

在北平期間,張子華特別關心和幫助家鄉同學組織的“寧夏留平學生會”,主動吸收學生會中的積極分子袁金璋、高尚信、姚啟聖、潘鍾林、路秉監、征克非、吳介凡等十二位同學組成馬列主義學習小組,輔導他們學習《資本論》、《共產黨宣言》、《反杜林論》、《辯證唯物論入門》、《現代世界觀》和江西蘇區編印的英文小冊子《論壇》等革命理論書籍;並幫助學生會創辦會刊——《銀光》(後更名《寧夏曙光》、《塞北》),還親自指導和組織大家踴躍投入地下黨組織領導的“反帝大同盟”所開展的一些活動;並提議寧夏留平學生會醞釀組織和在加革命武裝,推翻馬鴻逵家族對寧夏的黑暗統治,動員寧夏學生王子瑞、潘鍾林、蘇印泉等赴張家口,參加馮玉祥、吉鴻昌領導的抗日同盟軍。一些同學在張子華的影響和培養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長為黨的領導幹部。更多的同學則始終堅持進步,成為黨的親密朋友。

1933 年底,張子華受全總華辦派遣,化裝成商人來到天津,負責領導天津唐山地區的工人救亡運動,組織工人紀念“五卅”運動九周年活動。5 月中旬,在一次前往主持召開工人積極分子會議的途中,被警方便衣逮捕,但因為沒有暴露真實身份,不久獲得自由。出獄後,被調到中共中央駐北方代表機構工作。1934年9月,中央代表陳鐵琤(即孔原)派他到陝北革命根據地巡視工作。當時敵人正在發動對陝北根據地的第二次“圍剿”,形勢非常嚴峻。而陝北卻並存著以謝子長為首的陝北邊區和以劉誌丹為主要負責人的陝甘邊區的兩塊革命根據地;同時在黨組織方麵,也有陝北、陝甘兩個特委並存;在軍事指揮上,亦有陝北和陝甘兩個邊區軍事委員會各自獨立,情況比較複雜。10月,張子華化名黃漢進入陝北。在做了大量工作以後,張子華返回北平,向陳鐵琤彙報了情況,並征得陳的同意後,立即寫信給陝北黨組織,傳達了中央代表的指示,批準了陝北特委的決策。1935年2月5日,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和西北軍事委員會成立,惠子俊任特委書記,劉誌丹任軍委主席,陝北革命武裝力量統一整編為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和地方遊擊隊,由劉誌丹統一指揮,實現了陝北革命陣營的大聯合,為後來三大主力紅軍彙師大西北、建立陝甘寧中央革命根據地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