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長有(1916~1941),革命烈士。乳名對對。出生於寧夏中衛縣黃河北岸柔遠堡鄉孟家莊一戶貧苦農民家中。孟家兄弟姊妹8人,長有排行第二、為長子。父親發現幼小的兒子很有靈氣,剛到五歲時,就抽空教兒子認字,後又教他背《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儒學啟蒙書,還經常講一些民間神話傳說和古代英雄人物故事,如嶽飛精忠報國,梁山好漢替天行道,楊家一門忠義保宋廷和文天祥揚州烈火煉忠膽等,而這些故事卻在兒子幼小的心靈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使他萌發了將來要當一個維護正義,為國為民除害,為大眾解難的了不起的人。
大約九歲時,孟長有進入柔遠堡小學堂念書,這時正值大革命時期,柔遠堡位於甘肅省城蘭州經寧夏通達北京的交通幹線上,經常有在京求學的甘肅學生往返其間,他們還常在沿途各地舉行演講會、報告會,介紹平、津、滬等地學生愛國運動的情況,對於當地青少年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使新思想、新文化之風及時吹進中衛地區。尤其是民國十四年(1925 年),馮玉祥國民軍入甘前後,曾先後有共產黨員馮靜山、王輔臣、宣俠父、錢清泉等人和軍中各級政治部的大批政工人員(大多數是共產黨員)在中衛各地廣泛深入地宣傳過革命的道理、馬列主義的理論,駐軍還在當地舉行過一些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動,對於長有來說,所有這些強大的社會影響,都與幼小時父親的啟蒙教育一脈相承,對他的健康成長起著決定性的正麵影響。1931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縣城應理高級小學堂,小學畢業後,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衛縣初級中學。
在初中學習的短短幾年,是他從一個普通青年學生向一名自覺的革命戰士成長的轉折階段。實現這種轉變的指路人是潘鍾林、尚健庵兩位共產黨員教師。潘老師是北京大學體育係畢業的中衛籍青年教師,在學校教體育課兼任軍訓,他經常給學生講讀書救國的故事,教育學生們將來要走抗日救國的光明大道,要“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尚健庵(原名尚宗武)是來自北平市的一名地下黨員,就是著名的學者、曆史學家和教育家尚鉞先生。他經常在上國文課時,向學生們講解魯訊先生的《彷徨》、《母親》、《呐喊》、《阿Q正傳》、《孔乙己》等小說和雜文。尚老師觀察到長有善良正值,勤於獨立思考,有遠大理想,所以對他特別賞識,課外時常把自己帶來的革命書籍如《大眾生活》、《全民抗戰》等借給他閱讀,還在宿舍裏給他講解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義、國共第一次合作和紅軍二萬五千裏長征等革命曆史。從此,孟長有胸中點燃了革命的火花,他決心以老師的教誨鞭策自己。長有在學校裏常為窮苦學生打報不平,為正義擔當風險。當時學校有幾個省黨部派來為防止師生“赤化”的軍訓官,這些家夥提著軍棍、皮鞭,在校園裏橫行霸道,殺氣騰騰,師生都恨之入骨,背後罵他們“黃鼠狼”。長有帶領一些學生專跟這夥“黃鼠狼”作對,還在夜間痛打一個最壞的軍官,為師生們出了一口氣。在他的帶領下,同學們還掀起幾次學潮,以小報、傳單形式揭發校長、會計相互勾結克扣學生夥食津貼的行為,迫使校長當眾認錯,並解除那個會計。1937 年抗戰爆發以後,他在學校積極參加抗日宣傳進步組織的“讀書會”、歌詠隊,並利用課外時間,秘密閱讀了《中國的西北角》、《野草》和《共產黨宣言》等大量進步與革命書刊,增長了革命理論修養。在行動上帶頭投身到中共地下黨組織領導的救亡宣傳活動中去,寧夏少年戰地服務團的宣傳活動,處處都有他的身影。很快就引起了寧夏反動當局和馬鴻逵便衣特務們的注意,由於中共寧夏地下工委書記李仰南的幫助和親自安排,使他免遭迫害,平安離開寧夏,投奔到延安,實現他自己多年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