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壽名(1916~1949),革命烈士。名義德,字壽名,用字不用名。寧夏固原縣彭堡鄉隔城子村人。出身於書香之家。後因家道中落,小學畢業後綴學。1931年,加入鄧寶珊新一軍,被分配到第十旅,曆任司書、排長、連長、旅部參謀等職。抗日戰爭爆發,任新一軍抗日先遣營營長,開赴山西中條山參加對日作戰,因作戰英勇,升任副團長。1940年,調回西安遊擊幹部訓練班受訓,結識著名民主戰士杜斌丞,受到革命思想熏陶,從而奠定了他參加民主革命的思想。後聯絡在西安的好友高月波等10餘人,於 1941 年春回到甘肅,被任命為甘肅省慶陽保安副司令,不久升任甘肅保安第二團團長,駐防岷縣。在防區嚴厲打擊偷種罌粟(大煙)的人,不料觸怒了借機斂財的甘肅岷縣專署專員胡公冕,胡羅織罪名,企圖陷害孫壽名。此時,國民黨製造“皖南事變”,全國團結抗日的局麵遭到破壞,他和部下唐曼陀、李俊楠、王坤一等人欲發動兵變,事泄被撤職禁閉。獲釋後,派往西北幹部訓練團任大隊長。不久,棄職返回固原家中。
1943年3月,他與唐曼陀聯絡陝西、甘肅、寧夏數十名青年,組建西北青年抗日民主促進會(簡稱“西青會”),以“主張民主,反對獨裁;主張抗日,反對內戰”為宗旨,開展活動。“甘南民變”失敗後,他到莊浪等地串聯,欲圖再起,不幸事泄,同謀者被捕殺。他滿腔悲憤,填詞《鷓鴣天》抒懷:“果使書生蒞將壇,揮豪能叫陣雲寒,恨無李廣封侯相,才讓他人著祖鞭。憧故國,念家山,滿腔孤憤對誰言,心非鐵石難緘口,慷慨悲歌托管弦。”
1944 年秋,正當孫壽名處於苦悶時,為籌備成立中國民主同盟西北總支部的杜斌丞來到固原,兩人促膝傾心,關係甚密。他非常擁護民盟“親蘇、友共、實現新民主主義”的政治主張,加入了民盟組織。次年,又率領“西青會”成員,集體轉為民盟盟員。為取得合法身份作掩護,他加入駐防平涼的國民黨第三十八集團軍,任司令部上校副官處長,與時任平涼保安副司令的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任謙共同進行革命活動。此時,他還結識了高嵩山、甄載明等一批地下共產黨員,積極掩護他們開展地下工作。抗戰勝利後,第三十八集團軍移駐河南,他利用在西安接運裝備之機,把一批槍支彈藥運到華陰廟,交給共產黨的遊擊隊。此事被集團軍司令部懷疑,被調任有職無權的少將參謀。不久,國民黨撕毀政協決議和停戰協定,發動反革命內戰,采用最卑劣的手段鎮壓民主運動,在昆明刺殺了民盟中央委員李公樸和聞一多,白色恐怖籠罩全國。他電邀唐曼陀、賈耀如、師循丞等人到河南陝縣,共同擬訂掌握地方武裝,迎接人民解放軍,加速西北解放的《西北革命組織大綱》,呈送民盟西北總支部。不久,孫壽名被裁減退役。
1947 年春,孫壽名回到平涼,邀任謙同赴蘭州,著手實施《大綱》計劃。他倆剛到蘭州,就被特務盯梢。他密送任謙離開蘭州,按原計劃部署唐曼陀、賈耀如、高月波、石挽瀾等盟員分別到蘭州、甘穀、隆德、固原等地組織自衛隊武裝。他自己回到固原,以筆杆子為武器,撰寫了《人民至上論》、《西北青年饑餓線上的呼聲》、《西北新青年》、《縱橫西北觀》、《縱論西北現階段》、《西北農村建設》等文章,為反內戰、反暴政、反饑餓而呼號。這時,杜斌丞又遭到國民黨殺害,民盟被宣布為非法組織,加以取締。孫壽名的活動也引起了國民黨特務的嚴密注意。1948年夏,任謙逃脫特務的監視進入陝甘寧邊區,而任謙的愛人陳穎龍(中共黨員)、勤務員劉東保、時任平涼專署視察員的鄒錦文被捕,解往蘭州,不少從事地下鬥爭的共產黨員、民盟盟員,都被迫進入邊區。在白色恐怖中,有人勸他也到邊區暫避一下,他說:“要為迎接解放大西北作貢獻,不能躲避”,毅然留下堅持鬥爭。民盟甘肅支部為加強對國民黨軍隊的策反工作,支援解放戰爭,增補孫壽名為支部委員,與魏自愚、聶青田等人負責軍事聯絡工作。當年的秋季,愛國將領韓練成出任甘肅隴南保安司令,邀他南下組建保安旅。他啟程赴蘭州時被特務跟蹤。組建保安旅的事,也因受到甘肅省政府主席郭寄嶠阻撓而擱淺,韓練成返回南京(後去解放區)。郭寄嶠本想對孫壽名下手,因苦無證據,便暫任他為酒泉保安副司令,意在調虎離山。他堅辭不就,又改任省保安司令部上校高參,留蘭州堅持工作。此後,他參與了策劃陝西地方武裝長城部起義,支持蘭州學生發動反對“自衛特捐”示威遊行,策動議員在省議會揭發省政府要員貪汙醜聞等活動。
1949年2月初,民盟甘肅省支部派孫壽名到隴東做策反工作。在臨行前一日(2月17日),被跟蹤已久的特務秘密逮捕,囚禁於大沙坪監獄。特務頭子親自審訊,並施用指縫插針、四肢通電等酷刑。他堅不吐露真情,特務脅迫他朋友的妻子入獄勸降,他坦然表示“充其量是腦袋問題”。6月1日(端午節),他與同室難友準備越獄被發現,為解脫其他6人,才主動暴露自己的民盟支部委員身份,以承擔全部責任。8月中旬,中國人民解放軍兵臨蘭州城下,國民黨特務連日成批殺害革命誌士。21日深夜,孫壽名被殺害。5天之後,蘭州解放,遺骸暫厝華林坪。1949年12月25日,固原縣各界為孫壽名舉行追悼會。1950年12月10日,中國民主同盟甘肅省支部在蘭州舉行公祭,對孫壽名的一生作了高度評價。中共甘肅省委統戰部的挽詞是:“在甘肅人民的解放鬥爭中,民盟盟員和共產黨員的血流在一起。”中共平涼地委的挽詞是:“青年先進,誌節堪欽”1937年遷葬於蘭州烈士陵園。
附錄1曆史名人與寧夏
寧夏曆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是北方各民族和部落活動的大舞台,《詩經》稱斯漢時有“新地為“朔方”,即京都以北的地方。戰國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秦國首於今寧夏境內築長城並設立北地郡,是為寧夏地區有行政建置之始。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後,寧夏得到首次開發,秦秦中”之美名。至隋、唐間,已成為“今昔勝概之地,塞北—小江南也!”(《嘉靖寧夏新誌·王殉序》)此後代代興辦水利,實行屯墾,漸漸成為農牧經濟發達的西北明珠。同時寧夏地理位置重要,“賀蘭環於西北,黃河繞於東南”、“山川險固”、“屏蔽關陝”(《乾隆寧夏府誌》之《永齡序》、《地理》),“誠北邊重防,國之岩疆也”。地傑則人靈,鍾靈育秀,寧夏古往今來,名人輩出,史不絕書,乃文臣、武將建功立業的場所,騷人墨客頌詠的對象,就連曆代帝王也不斷在這裏留下足跡。
一、帝王西巡狩塞上
曆代帝王巡幸今寧夏地方,當以古聖黃帝“西至於空同,登雞頭”(今六盤山脈),向廣成子問道為始,下而更有舉世公認曆代曠世名君秦皇嬴政、漢武劉徹、唐宗世民、清祖玄燁和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等千古大帝,他們無不在塞上寫下一段重要的曆史。此外,還有諸如西周穆王姬滿、戰國秦惠文王嬴駟、秦昭襄王贏稷、漢光武帝劉秀、漢順帝劉保、新莽時淮陽王劉玄、南北朝魏道武帝拓跋矽、周武帝宇文邕、隋煬帝楊廣(繼位前)、唐肅宗李亨、元憲宗蒙哥、元世祖忽必烈和地方割據政權赫連夏國、西夏國的稱王者們等。
(—)秦始皇經營河套河南地
秦始皇十分重視對塞上的治理,秦兼並六國,分全國為36郡,寧夏屬北地郡管轄,先後建立富平、昫衍、烏氏、朝那和涇陽等縣。秦始皇帝二十七年(前220年),秦始皇開始到全國各地進行巡視,首次出巡地方就是北地郡和隴西,路線為:鹹陽→隴西→北地→北出雞頭山,經回中返京。經過實地考察,秦皇認為北地郡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遂派重兵設防,實行軍屯,開始經營得天獨厚的河套河南地,使得寧夏地區第一次得到開發。
(二)漢武帝六次巡邊到塞北
漢初沿秦製,繼分設北部北地郡,先治馬嶺(今甘肅省環縣),後移富平(今寧夏吳忠市利通區境內);南部設安定郡,治高平(今寧夏固原市原州區)。時匈奴單於不斷大舉南犯,闖蕭關,破朝那,燒回中宮,威脅京城長安。武帝繼位後,著手加強北方邊防,增設朔方郡、五原郡,徙民屯墾,派大將衛青、霍去病等主動從北地、朔方出擊匈奴。在取得軍事上決定性勝利之後,他即於元鼎五年(前112年)開始巡視各郡,首巡即“登空同”(今六盤山脈),北出蕭關直至新秦中(今寧夏、內蒙古河套地方)。至後元元年(前88年),曾先後六次“行幸”或路經安定、北地郡境。漢武帝北巡後,對加強北地防務,完善地方行政建置,增進民族團結,作了許多重大而正確的決策。現存一首漢樂府詩《上之回》,就是反映西漢元封四年(前107年)漢武帝從雍(治今陝西省風翔縣境南)出發,通過回中道,北出蕭關(今寧夏固原市東南)巡視,途經今寧夏、內蒙古和晉冀北部地區後,返回京畿甘泉宮的一首詩。詩曰:“上之回,所中益。夏將至,行將北,以承甘泉宮。寒暑德,遊召關,望諸國。月支臣,匈奴服。令從百官疾馳驅,千秋萬歲樂無極。”
(三)唐太宗於靈州主持民族團結大會盟
貞觀二十年(646年),回紇、拔野古、仆骨、多濫葛、阿跌、斛薛等十三姓和鐵勒諸部,均遣使朝貢,紛紛要求“歸命天子、乞置漢宮”。唐太宗遂於九月十五日抱病親赴靈州(今寧夏吳忠市利通區境內),與數千名各民族軍民盛會,會上各部族領袖請尊唐太宗為“天可汗”,共誓曰:“願得天至尊為奴等天可汗,子子孫孫常為天至尊奴,死無所恨!”唐太宗賦詩勒石,以紀盛世盛舉。詩有“雪恥酬百王,除凶報千古”之名句傳世。
(四)成吉思汗飲恨寧夏
被毛澤東讚為中國曆史上“一代天驕”的元太祖統一蒙古各部,先後滅畏兀兒、西遼、金國,並西征花剌子模,攻入忻都(印度)、阿哲兒拜占、穀兒先、欽察等地,在喀勒喀河(今頓河)擊敗斡羅思(今俄羅斯)聯軍,建立了世界曆史上罕見的橫跨亞歐和北非一角的龐大軍事帝國。但是他在攻打西夏時,卻很不順利。從西夏桓宗天慶十二年(1205 年)起,他親自領兵,前後六次對夏用兵,均未攻下大夏國都城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市),其中1226年第六次征夏時,成吉思汗借口西夏接納仇人亦臘喝翔昆(即亦剌合),指揮十萬大軍,從河西走廊和今陝北,東西夾擊西夏,先攻靈州和青海積石州,次年(1227年)包圍夏都,久攻不下,自己駐隆德(今寧夏隆德縣),並避暑於六盤山。七月,不可一世的成吉思汗在沒有親眼看到滅夏之前,隻得留下遺囑而病故於六盤山區。當時征夏戰事處在關鍵時刻,蒙古大軍秘不發喪。當月迫使西夏南平王李睍獻城出降,被蒙軍殺死,西夏國滅亡。
(五)清聖祖康熙訪寧夏
玄燁是中國封建王朝涉足寧夏的最後一位名君。為了平定勾結沙俄帝國的準噶爾部噶爾丹的叛亂,鞏固國家的統一,康熙三十六年(1697 年)二月丁亥(2 月 26 日)由皇長子胤褆等隨駕,離開北京,經大同、榆林,於三月戊辰(4月8日)抵達安邊。寧夏總兵王化行在此迎駕,並伴駕於三月辛未(4 月 11 日)駐蹕花馬池(今寧夏鹽池縣)。王總兵請康熙“行圍花馬池以觀軍容”,康熙以“噶爾丹未滅,馬匹關係緊要”、“罷獵而休養馬匹”為由,不允。並命王化行飛告在寧夏之撫遠大將軍費揚古、川陝總督吳赫等文武大臣不必遠迎,以省馬力。康熙輕車簡從,沿明東邊牆(長城)於乙亥日(4月15日)行至橫城渡黃河,野營於河西岸,並遣官祭拜黃河。丁醜日(4 月 17 日)抵達寧夏城(今銀川市)。時寧夏名將趙良棟新故,康熙命皇長子及部院諸臣往祭之。還誇獎趙“操守頗好”,是“偉男子”。康熙皇帝在寧駐蹕18日,以前明寧夏總兵馬世龍宅第為行宮。在寧期間,除部署對噶爾丹作戰和後勤供應等一係列軍務大事外,還親自檢閱綠旗部隊,巡視寧夏城防。康熙乘朝廷和地方文武大員聚集寧夏之機,一再告戒他們要“操守潔清”、“體恤下察”、“愛護兵丁”、“習知民事”、“各遵法紀”。還應寧夏軍民之請,親筆題辭勒石永傳,史稱《康熙碑訓》。碑文曰:“寧夏洪流灌輸,諸渠環匝”,“其在朔方,尤勝他郡”,要求為官者要“官之良軌”,為民者應“孝弟齒讓”,城鄉均“勿以地處邊陲,而不治以經術;勿以習尚氣力,而不澤以詩文”,希望寧夏官民“上率下從,庶幾馴臻雅化”等等。為了不給地方增加過重負擔,康熙於閏三月乙未日(5月5日)離開鎮城。他以護眾不擾民為由,遂將返程改由黃河水路而下,沿途野營河岸,以魚獵自食,而逍遙地遊出寧夏土地。康熙此行,對寧夏的主要印象是引黃自流灌溉的水利,他看到了“塞北江南”的獨特風光與官民治理黃河所形成的引黃之利。為此,發自內心寫下了一首著名的七言絕句詩。詩曰:“曆盡邊山再渡河,河平岸闊水無波。湯湯南去勞疏築,唯此分渠利賴多。”康熙在以後多次提到寧夏引黃灌溉之利,對後世皇帝產生影響,為清代重視在寧夏大興治水工程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