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3章 大帝的千秋功過(17)(2 / 3)

胤祉看起來有莫大的優勢,而八阿哥胤禩看起來優勢似乎就更大。朝中上下始終以為,在諸皇子中,胤禩是最為寬厚仁慈之人。胤礽剛一被廢,便有大臣向康熙力薦胤禩為太子人選。康熙曾在一次早朝中對文武百官搞了一次“民意測驗”,結果,大約有七成左右大臣認為胤禩是最合適的太子人選。古語雲:得民心者得天下。胤禩如此深得眾大臣之心,還不能得到一個太子之位?所以,如果康熙立八阿哥胤禩為太子,當不會太出人們的意外。

然而,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在康熙的心目中,三阿哥胤祉雖然文功武業都不錯,但平日過於驕橫,總以為自己是天下第一,別的任何人好像都不放在他的眼裏。康熙以為,胤祉缺少一種謙遜的美德。而八阿哥胤禩在康熙的心目中卻正好相反。康熙認為,胤禩雖然十分寬厚十分仁慈,但卻過於寬厚和仁慈了,而缺少一種果斷和魄力。缺少果斷和魄力的人,豈能治理好一個國家,康熙的結論是:胤禩至多隻能做一個親王。

胤祉缺少謙遜,胤禩又太過仁慈,那麼,究竟哪位皇子才會被康熙看中?答案是,康熙已經看中了十四阿哥胤禵。

自那次京城南郊遇險,康熙就已經看出,胤禵雖然年紀尚幼,但不乏謙遜寬厚之德,更兼具英勇無畏之風,有一股凜然和浩然之氣。這樣德才兼備之人,豈不是大清太子的最佳人選?

眾人——包括胤禛在內——所不知道的是,康熙在考慮太子人選的時候,也曾仔細地斟酌過胤禛。畢竟,胤禛是孝恭仁皇後烏雅氏所生,又在諸皇子中排行第四,康熙沒有多少理由不考慮到胤禛。隻是康熙考慮的最終結果是:胤禛平日雖不顯山露水,但實則城府頗深,是個不宜過分相信之人。既“不宜過分相信”,當然就沒有資格做大清的太子了。也就是說,在康熙的心目中,胤禛確實是難以接近大清太子之位的。

但讓後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康熙既然如此鍾愛十四阿哥胤禵,又為何不迅速地宣布胤禵為大清太子?是康熙還有什麼顧慮,還是康熙過於疏忽了?若是前者,他究竟還有什麼顧慮?若是後者,他為什麼會過於疏忽?

隻不過,太子之位一直懸而未決,倒讓那胤禛覺得十分地快慰。如果康熙馬上就立一個新太子,那就會給胤禛帶來新的麻煩。所以,譜皇子在宮裏宮外為太子之位明爭暗鬥得不可開交的時候,胤禛卻在自己的貝勒府中不動不搖。他隻是這麼陰陽怪氣地對隆科多道:“他們這麼賣力地爭來鬥去,到頭來,可隻能是一場空啊!”

胤禛又這麼吩咐隆科多道:“要實現我最終的計劃,那趙昌是個很關鍵的人物。你可以不惜銀兩地與他套近乎,力爭讓他為我所用!”

隆科多按胤禛吩咐的去做了,有事沒事地到宮中去找趙昌閑聊,隻要見著趙昌,就總是找一個對方可以“接受”的借口塞給趙昌一張兩張銀票。一來二往的,隆科多和趙昌的關係迅速地升溫,一下子變得異常地熱絡。二人私下裏竟以“兄弟”相稱了。趙昌誇隆科多“熱情,夠義氣”,隆科多誇趙昌“真誠,坦率”。如此一來,康熙皇上在乾清宮內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已基本被胤禛所掌握。

然而,就在胤禛積極準備著要對康熙“下手”的當口,一件非常意外的事情發生了。說這件事情“非常意外”,是因為在這件事情發生之前,一點點發生的跡象都沒有。趙昌一無所知。胤禛一無所知。朝中文武百官也同樣一無所知。

這件“非常意外”的事情是,康熙是一七○九年三月的一次早朝中突然宣旨:立即釋放二皇子胤礽,恢複胤礽的大清太子之位。

康熙這一“突然宣旨”,可以說是舉國皆驚。朝中上下就更不用說了。就連胤扔本人,也大感意外和震驚。

康熙為什麼要這麼做?縱然他對死去的孝誠仁皇後赫舍裏氏情深似海,也不能“深”到這種任意廢立太子的地步啊!時人不知個中原因,後人更不知其中究竟有何玄機。人們隻知道,胤礽數月前被康熙所廢,數月後又被康熙複立為太子。

最感到意外、最感到震驚又最感到難受的人,莫過於四阿哥胤禛了。因為,他正積極地準備著要對他的父親康熙“下手”。可突然間,胤礽又成為大清朝的太子了,這樣一來,即使他胤禛對康熙“下手”獲得成功,那大清皇帝之位,也隻能由那胤扔繼承。所以,胤禛隻得暫時放棄對康熙“下手”的念頭,而不得不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在胤礽的身上。

胤祝複立太子之位,自然有人歡欣鼓舞。比如步軍統領托合齊、刑部尚書耿額和兵部尚書齊世武等人。不過,也有人對此惶恐不安。比如理藩院尚書隆科多等人。胤礽剛一複立為太子的當天中午,隆科多就神色慌張地溜進了胤禛的貝勒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