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偷襲珍珠港是為奪取西太平洋掃除障礙。在1941年12月8日這一天,同時也對東南亞發動了進攻,隨即占領泰國。日軍侵入泰國之後,東條英機政府立即將同盟條約強加在泰國頭上,將泰國綁在日本的戰車上。
1942年年初,日軍攻陷了馬來西亞首府吉隆坡,隨後又占領新加坡。
東條英機對在短時間內取得一連串勝利欣喜若狂,授意報紙大張旗鼓地宣傳這次勝利。
《朝日新聞》的大標題是:
大東亞戰爭大局已定:短短三天內政府攻下新加坡島,隻有我神武皇軍才能立此殊勳擴張陰謀得逞,東條英機政府的胃口也越來越大。東條英機開始謀劃如何統治被占領國。他對內閣僚屬說,緬甸和菲律賓可以允許其獨立,但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必須在日本的直接控製下,作為保留“大東亞共榮圈”的直接據點。
他說:“太平洋戰爭之目標,源於我帝國之基業的遠大理想,它將使大東亞各國家各民族各得其所,以日本為核心在道義的基礎上確立共存共榮之新秩序。”當下,東條英機命令各地日軍向既定的侵略目標急進。
日本侵略軍猶如闖入羊群的豺狼,一時間在太平洋上橫行無忌。
從1941年12月初至1942年5月上旬,泰國、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荷屬東印度、緬甸以及太平洋上一些有戰略意義的島嶼和城市,先後淪於日本法西斯的鐵蹄之下。日寇在不到6個月的時間裏就侵占了300多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人口達1.5億,可謂創造了日本東方侵略史上的“奇跡”。
麵對這一巨大勝利,東條英機樂不可支。他決心與希特勒建立的“歐洲新秩序”密切呼應,迅速建立“東亞新秩序”。
東條英機所要建立的“新秩序”,就是對占領區人民進行奴役、掠奪和屠殺,使其老老實實地為日本法西斯戰爭服務。
1942年1月,東條英機在國會演說中叫:“大東亞戰爭的關鍵,一方麵在於確保大東亞的戰略據點;一方麵在於把重要資源的地區收歸我方管理和控製之下。由此擴充我方的戰鬥力量,同德、意兩國緊密合作,互相呼應,更積極地展開作戰,一直打到使美、英兩國屈服為止。”並提出“戰爭即建設,建設即戰爭”的法西斯口號,暴露了“新秩序”的掠奪與剝削的內容。
隨後,東條英機政府作出了所謂以“日本、滿洲、中國及西南太平洋地區為資源圈”和以“澳洲、印度等地方為補給圈”的決定,並製訂了資源掠奪計劃。按著這一罪惡計劃,東南亞的各種物產被源源不斷地運往日本。
日本在太平洋上的擴張取得一連串的勝利,日本海軍將領更加趾高氣揚,他們的侵略野心惡性膨脹,向政府提出質問:為什麼不能對澳大利亞、夏威夷和印度發動攻勢?到現在為止,在征服整個東南亞的過程中,海軍損失很小,因此這些戰爭狂人忘乎所以。
海軍的狂想正中東條英機的下懷,他馬上代表內閣和大本營向天皇啟奏:“必須在國力允許的限度下,抓住現在的戰機,繼續擴大已有的戰果,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造成長期不敗的局麵,同時迫使美、英經常陷於消極防禦地步。”
向哪裏擴大戰果呢?東條英機認為,澳大利亞可能被美、英用作反攻基地,因此必須破壞它同美、英的關係,斷絕其海上交通。當下,日本決定占領澳大利亞與夏威夷之間的一些島嶼和港口。
於是,日本海軍向新幾內亞的重要海空軍基地莫爾茲比港發動進攻。但出師受挫,作戰計劃隻好無限延遲。在珍珠港被襲擊之後,美國打算盡快轟炸日本本土以進行報複。1942年12月18日中午,美國轟炸機首次飛抵日本上空投下了炸彈。這次空襲造成的物質損失不大,但在心理上震動了高傲的日本軍國主義,朝野上下一片恐慌。東條英機等人惱羞成怒,決定向檀香山西北的中途島發動進攻,以示報複。在中途島戰役中,日本再度玩弄詭計詐術,想迷惑美國。但是美國海軍司令部通過其情報處,將日本的一切了解得一清二楚。結果這次戰役日本遭受慘敗,損失大型航空母艦5艘、重型巡洋艦1艘、飛機400多架,兵員損失3500人,而美國的損失則少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