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入了戰略轉折階段,蘇聯紅軍大規模西進。
在西歐戰場,盟軍控製了地中海,德國本土正遭到空襲;在中國,抗日根據地軍民勝利粉碎了東條英機推行的“治安強化運動”;在太平洋戰場,自中途島戰役之後,日軍轉攻為守,盟軍開始了局部反攻。上述形勢已經預示著法西斯末日即將到來。
但東條英機困獸猶鬥,他要重新規劃日本在太平洋上的戰略行動,他要拚力挽救即將傾覆的帝國大廈。
1943年9月30日,東條英機在禦前會議上宣讀了他的戰略計劃:“為了完成帝國的戰爭,在太平洋及印度洋方麵,包括千島群島、小笠原群島……緬甸這一圈子,應該為絕對確保的重要地區。”“從戰爭開始到結束,要確保國內的海上交通。”
東條英機十分清楚,海上通道一旦被掐斷,就等於人被扼住了氣管和食道,日本這個島國就將因為資源匱乏而解體。因此,他命令不惜一切代價要保證海上交通順暢。
與此相對立,美國也在尋求打敗日本的途徑。美國認為,打敗日本的關鍵,就是“通過太平洋全麵作戰,南北兩翼進行支援”。按著這一方案,美軍接二連三地攻占了日軍占領的馬紹爾等島嶼,嚴重打擊了日本海軍、陸軍的軍事力量。
日本在太平洋上相繼失掉一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島嶼和港口,這使東條英機十分震驚。
東京電台驚呼:“戰局變得如此嚴重,而且空前激烈。敵人作戰的速度表明,進攻的力量已經威脅到我們頭上來了。”
東條英機決心扭轉危局。
他認為,在這種情況下,製止盟軍進攻和一舉改變局勢的唯一辦法,就是進行決戰,在決戰中消滅對方。於是,他指示海軍省和陸軍省一起研究這個問題。
但是,日本海、陸兩軍在形勢日緊的情況下,內部矛盾日益尖銳起來,互相之間拚命爭奪戰爭經費和戰略物資,尤其是都想多得到一些飛機。雙方的激烈爭執使東條英機大傷腦筋。而此時,美軍的攻勢更為咄咄逼人。
在東條英機百思不得良策之際,其顧問官佐藤建議將日本的戰線收縮,將軍隊撤到菲律賓,在那裏設下最後的戰場,與美軍決一雌雄。
這種大規模撤退,東條英機認為參謀本部會反對,因而沒有采納佐藤的意見。但是受這件事情啟發,東條英機產生了一個新的念頭:如果自己接管了參謀部,那麼今後推行軍事決策不是就沒有阻力了嗎!他決定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以便獨斷專行。
於是他召來參謀總長杉山,建議他辭職。並且解釋說:在此非常時期,最好由他本人兼陸相和參謀總長。
杉山抗議道:“這是違反我國長期以來的傳統的,不應一個人既作出政治決定又作出軍事決定。斯大林格勒的災難就是希特勒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結果。”
東條英機駁斥道:“希特勒元首是兵卒出身,我是大將。”他要杉山放心,他對於軍務和政務會給予同等注意。
杉山仍不退讓,堅持說:“說起來容易,但是,如果一個人負責兩項工作,在兩者利益發生衝突時,試問,你將重視哪項?另外,這也會給將來立下一個危險的先例。”
東條英機強硬地說:“在這樣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戰中,必須采取一切措施,即使打破先例也要采取。”杉山控製不住了,大聲說:“如果你這樣幹,陸軍內部的秩序就無法維持!”然而東條英機一意孤行,蠻橫地說:“如果誰反對,我就立即撤換他!”第二天,東條英機解除了杉山參謀總長的職務,自己取而代之。他把首相、內相、陸相、參謀總長等4個要職集於一身。東條英機大權獨攬的專斷行為,引起了日本統治集團的嚴重不安。在一些上層“重臣”看來,日本的困境完全是東條英機領導不力的結果。因此,許多人主張解除東條英機的首相職務。他們認為,必須起用一位能與盟國進行和談的人接替東條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