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濟公_風顛禪師_傳奇(上)(1 / 3)

十八歲斷指削發,在當地萱帽山修行十數年。得道後雲遊四方,隨緣行化,足跡遍及大江南北,遊曆了蘭州、敦煌、西安、少林寺、普陀山、峨眉山、五台山、北京等地,留下許多傳奇故事,被後人傳為美談。康熙四十九年圓寂於西安達摩庵。康熙皇帝聞奏,敕號“滲金佛祖”。

以下是由蘭州豬馱山旅遊公司組織搜集整理的《李佛傳奇》,簡要記述了風顛禪師的主要事跡。另有繆樹德、繆武文先生合著的《風顛和尚雲遊記》(內部使用版),約30萬字,較為詳盡地演繹了風顛禪師修道、行化的過程,再現了一個身材高大,相貌端正,睿智灑脫,能詩善對,弘化四方,慈悲濟世的聖僧風采。

偈曰:折葦江上客,西來東度人,大意人人有,空走徒勞心。

又曰:禪定從來不在靜,動而不動見真性,酒肉場中尋法味,煙花巷裏覓禪心。

又曰:汝遇山僧應有緣,莫問前三與後三,速忙看破修正果,不用動步到西天。

《李佛傳奇》

一、誕辰祥瑞

在苦水街的東巷子裏有一戶姓李的人家,男的叫秉萃,又名善,號公吾,其妻繆氏。夫妻倆生來就厚道勤苦,生有一男孩,名叫李德,他敦實憨厚,父母非常喜歡他。一家人衣足飯飽,日子過得平平安安。李德五歲的時候,李夫人身又懷孕,老倆口喜出望外,巴望著能生一個姑娘,俗語道:“一兒一女活神仙”。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轉眼李夫人懷孕已滿十個月了。一天李夫人覺得身子有些不舒服,就去寢室休息入睡。忽然夢見自家宅院門首不知何人豎起一根鐵杆,高聳入雲,頂天立地。在鐵杆上麵又懸掛一麵黃幡,瑞氣凝聚周圍,上坐一位老和尚,安祥自如,一派吉祥偉嚴的氣象。她準備呼李德爹爹告訴時,夢被驚醒了。李夫人想道,“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如此夢景素日並沒想過,也沒見過,真有點奇異。莫非神佛賜福……?不論怎樣,反正是吉兆”。

李夫人起身準備下床,覺得腹腰沉重又隱隱作痛,便又倒身躺在炕上。腹痛一陣緊過一陣,她自覺這是分娩的先兆,使喚丈夫叫來接生婆,不過兩個時辰,便順利產下一個男兒來。這天正是順治八年(1651年)農曆四月初八日。

這次生女的願望雖未如願,可這男孩生得兩耳垂腮,濃眉大眼,天庭飽滿,四角方圓,長得十分乖俏可愛。夫妻為李氏門戶又添一丁感到無比欣慰,遂取名叫李福。這個李福就是後來著名的風顛和尚。人們愛戴他,敬仰他,將“瘋癲”二字“疒”傍忌諱,一直寫作“風顛”。

二、童年聰異

李福從小不多言笑,愛好安靜,九歲開始上了兩年私塾。在讀書時似不怎麼用功。平素少言寡語,不是看同學嘻戲玩鬧,就是呆坐一邊考慮什麼。可他生性聰慧,讀書過目不忘,學業成績優秀,老師和同學們很器重他。

李福三歲那年媽媽又生了個男孩,名叫李祿。這時李祿已經七歲了,天天鬧著上學讀書。李福覺得家裏供自己上學,生活已不寬裕,弟弟又要上學,父母親負擔太重。剛滿十一歲那年,他自己不去讀書了。家裏人怎麼勸說他都不聽,決心輟學跟哥哥李德下地務農。家裏隻好依他。李福在農閑時,常跟鄰居青少年到山上打柴,他囑托小夥伴們天天早晨喊他一起上山打柴,可他從不帶中午的吃喝,日子長了,大夥背後商量不再喊他,從此他便每天早早躺在半路上等夥伴一同上山。到了山上,同伴們緊張地打柴,他卻在地上用柴棍畫達摩像。大家休息喝水吃饃,他總是討吃要喝的,同伴開始討厭他,大家商量後,把水葫蘆和幹糧袋藏了起來,可是不管藏在什麼地方,他都能把幹糧和水葫蘆找出來吃完喝光,有時還把尿尿到水葫蘆裏,同伴們拿他沒法子,隻好任他吃喝。

夥伴們打夠了柴,收拾捆束回家時,李福卻常常兩手空空。他不慌不忙,向張要一把,跟李搶幾根,把每人的都設法弄到一些。然後鬆鬆散散地用繩捆成個“十”字樣,肩頭一挎,跑在最前麵,奇怪的是一路他的柴捆越來越大,別人的越來越小,到進家門時他的柴捆大得連門也進不去,他就牆外搭上梯子把柴背到房頂上去放好。

夥伴們因此開始嫉妒李福,商量打柴時把他避開不同他一塊上山。可一到山上李福早已蹲在山上。沒辦法大夥幹脆不理睬他,隻要李福到跟前,大夥都默默不語,想以這種辦法孤立李福,讓他離開大夥。可李福一點也不介意,過了幾天,李福幹脆不跟他們上山了,就獨自在別處打柴。可是,從此以後,大夥每天去打柴,辛辛苦苦打到下午收拾捆束到一塊時隻有一頂點兒,背回家裏常被父母責罵。責怪他們在山上貪玩,不好好打柴。因此,大夥覺得奇怪,發現李福這小子是個有福份的人,大夥商量後一同去給李福認錯,請他一塊上山打柴。

以後,李福這些奇異故事慢慢傳開了,村上老小都覺得神奇,大家也就因此而器重他。

三、娶妻休妻

時推事移,一轉眼李福十四歲了,按舊俗就該娶妻成家了。李福的父母逢友便托,見親就靠,請給李福介紹個媳婦,可李福總是說“我不娶媳婦”。父母責罵他“說傻話,哪有兒子不娶媳婦的?”後來在附近的一個村子給李福訂下一門親事。這家姓薛,一家子都是忠厚老實人,父母讓李福同媒人去訂親,李福說什麼都不去。父母軟磨硬逼他,李福心裏也十分矛盾和難受,訂親聯姻本不是自己的意願和目的,不訂吧父母親又不會諒解,說破自己的本意,恐又傷父母的心……最後,李福暗定,就順從父母的兒女之情吧,背著心願去訂了親,當年年底父母操辦給李福娶來了媳婦。李福娶來的媳婦是一個高個頭,大眼睛,憨厚勤快的姑娘,自娶進門後,一家人十分高興,唯獨李福心事重重,整天悶悶不樂。盡管如此,他對媳婦還是以禮相待、和睦相處。可是,晚上李福與媳婦同床單眠,這樣生活了一年多,媳婦每回娘家,在媽媽、嫂嫂麵前總是哭哭涕涕的,內心如有難言之隱。媽媽和嫂嫂,追根問底,最後她說出了實情,嫂嫂就給妹妹出了個主意:“回去睡覺時你睡在炕邊,讓李福睡在炕裏,睡下你擠他,親他……”李福媳婦從娘家回來,為使丈夫動情,就拋去羞澀之情,照嫂嫂都的辦法去做,她從炕邊往裏擠一下,李福不聲不響,隻是往裏挪了一下;再擠一下,再挪一下,最後擠到炕腳根,使勁一擠,隻見李福懸空睡在半牆上,不動不響,若沉睡不醒。這樣試了幾個晚上,總是如此,媳婦覺得奇怪,心裏推測道,他不是凡人俗子,許是前身修成的羅漢。從此,不再難為李福了。就這樣,薛氏姑娘同李福同床單眠生活了整整四個年頭。

李福十八歲性格變得越古怪了,整天無精打采,呆呆沉思,與人也不合群,晚上翻來覆去,唉聲歎氣,徹夜不眠。常自言自語道:“萬物無常,方才落日,又是五更,與妻同眠,明明是活鬼相守,有什麼好處”。一天夜裏,他突然坐起信口說道:“一十四歲配姻緣,何苦夜夜伴鬼眠,四恩無義今宵悟,再不戀她火炕間”。於是向妻子吐露扳依佛門的決心。薛氏聽後抑聲哭泣說:“我指望天長地久,同偕到老,誰知你今日這般無情……”李福勸薛氏說:“請你依我的話,擇個好主兒去吧,你還年青,又無托累,守著我也無益……”,薛氏道:“活人之妻誰再來要?你想別離父母拋丟妻子,終將後悔無及,反正我死活不嫁人……”。李福勸道:“你我姻緣已盡,當各尋門路,我既能別離父母,豈不敢拋丟妻子?……”薛氏無奈,泣聲向李福說:“我依你,誰家求親,我就嫁與誰家,你去當你的神,做你的佛!”李福聽薛氏這麼一說,嗬嗬大笑一聲,隨口便道:“觀破冤家放下懷,四年恩愛兩分開。塵世姻緣終有盡,為僧獨眠無去來”。

李福與薛氏長期同床獨眠的事兒,雙方父母早已知曉,李福提出與妻子離婚,雙方父母隻好同意。李福父母請人將薛氏姑娘送回娘家。

四、斷指出家

李福休了妻子,就向父母提出,舍他出家去當和尚。父母親都不許,可他天天去懇求,父母仍是不同意。一天,他態度堅決地向父母說:“我容你們考慮三天,過後如第一次不許,我就砍斷手指;再若不許我就砍下頭來”,父母請來李福舅舅勸說,李福還是決意堅持。三天時間到了,李福跑到西山寺去,這天正是端午節,寺僧問:“你來做什麼?”李福答道:“我來出家!”寺僧又問:“你是真來出家,還是賭氣出家?你父母不來,誰敢給你剃度?”李福說:“我自己在佛祖麵前剃發”,寺僧說:“要出家必須與家中說知,我下山去問你父母……”。正說間,李福父母一齊到西山寺大聲哭叫:“福兒你在哪裏?”李福見父母都到寺裏,他趕快走進大殿,眾人和他父母也跟進大殿裏,李福手持一把斧子,睜圓眼睛盯視父母與寺僧。父親說:“我兒要幹什麼?”李福答道:“我要出家”,父說:“出家雖好,但是養你一場,將我們送老歸山,出家也不算遲。”李福說:“今朝不知明朝,我非你子,也替不得生死,送老歸山還有哥哥和弟弟”。這時眾親近鄰都上山進寺來找李福,母親放聲大哭,眾親鄰上前勸道:“……古人說得好,百善孝為先,佛祖屢報親恩,何況於你。若不聽父母之言,就大逆不孝了……”也有人說:“僧人有萬千。成佛就道的有幾個?你不要做蠢事……”李福說:“人各有誌!”話沒落音,將左手無名指一斧剁下,走向父母麵前說道:“爹媽將我發剃了,許我出家吧!若再不依我,我將砍頭示誌”,他說得誠懇而悲切,母親撲上前來將斧子奪下說:“我兒不留你了,隨你吧”,遂哭昏在地,李福卻麵無悲痛之色。眾人叫醒了李福母親,勸他不要悲傷,“李福無情無義立誌出家,隻好由他去吧。常言道:心去意難留,留下結冤仇,你哭死哭活也無益了……”,李福母親住聲不哭了,眾人轉身責備李福:“你母親為你哭死哭活,你於心何安?”李福說:“我出家,母親不死,若得正果,來報答養育之恩”,李福隨取名叫“無情”,就住在西山寺當了僧人。

西山寺也叫萱帽寺,在苦水堡何西,是座黃土高山,陡峻而險,明代以前就有一處建築,稱三寶佛殿,明萬曆年間重修,幾經地震、兵燹,到清康熙初年已殘破不堪,在那傾倒的幾間僧房中住著一個青海塔爾寺來的叫王吒什的老喇嘛,李福皈依佛門,就拜王吒什為師。

一天,無情下山在河邊轉遊,見前麵有一位衣著破爛其貌不揚的老僧人向他走來。老僧開口便問無情:“你出家了嗎?”“是”,無情恭敬的回答。老僧人問:“做何佛事?”無情答道:“準備修西山寺”,僧說:“我給你頭上安頭,今後你就稱風顛,名曰超當”,無情說:“我願隨老師傅作徒弟”。僧說:“海闊天空空,高人總不少”。話語剛落,便不見蹤影。

五、智助前妻

李福媳婦薛氏,離婚後不到半年又嫁到附近的河西寺灘村,這戶人,家大人多,日子過得比較吃緊,全家人大都不錯,唯獨婆婆嘴碎,脾性暴燥,經常找茬打罵媳婦。

一天早上,薛氏到河邊挑水,李福正好從西山寺下來化齋,二人邂逅相遇。李福禮貌地向薛氏打招呼,薛氏欲想避開,聽見李福已經發話,也就轉過身點頭應承。二人走近,寒喧幾句,談到近況時薛氏情不自禁,眼淚奪眶而出,她拉住李福說:“你不該出家為僧休了我……如今的我,受不完苦……我無心再活下去了,隻想快快死去……”。李福安慰她說:“別哭了,這是你前世作孽,你犯了‘千條棍’,隻要熬到頭,一定會過上好日子的”。李福又說:“我教你一個辦法,會很快地逃出苦孽。你回家後,把家裏能打人的家什全部偷偷地藏起來,在廚房門背後倒立一把芨芨掃帚(喻千條棍)”。說著,李福順手揀起四五個拳頭大的石頭,遞給薛氏說:“這幾個石頭拿去後,今天晚上偷偷放進鍋裏,明天早上再倒上水,隻管添柴拉風匣燒火,你婆婆怎麼喊,你不要應聲,激怒她來打你”,說罷二人分手。

薛氏聽了李福的話隻是半信半疑,回到家裏想,無非是多挨一頓打罵,試試看。第二天清早,她就照李福說的去辦了,婆婆等到吃早飯的時候媳婦還不端飯來,隻聽仍在拉風匣燒火,喊了幾聲,又不應聲,便火冒三丈。走進廚房,見門背後立著一把掃帚,順手拿起來狠打媳婦,媳婦先是不理,隻任婆婆打,後來打急了,無法招架,就揭起鍋蓋來遮擋,一揭鍋蓋熠熠銀光照滿全屋子,婆媳定睛一看,嗬,滿鍋是白花花的銀子,婆婆顧不上打媳婦,急忙伸手去抓銀子,並問:“這是怎麼回事?哪來這麼多銀子?”媳婦也很吃驚,說:“我也不知道,我隻是添了水,燒了一早上,水燒不開”,婆媳倆拿出銀子一掂足有五六十兩。

自從得了銀子以後,婆婆總覺得奇怪,心想:莫非這媳婦是財神婆?不論怎樣,她一定是一個有福之人。從此,改變態度,對媳婦疼愛起來,薛氏丈夫也回家,從此不外出謀生,又買下幾畝地安心務農,一家人生活過得和睦幸福了。

六、豬馱萱帽

無情自河邊遇老僧取名後,便籌劃實現自己的願望——修葺西山寺,時至康熙九年五月,他請鐵匠打了一根鋼針,橫穿雙腮,四處募化集資。一天,到了苦水堡驛站,寇驛官見了問風顛說:“既為佛家弟子,因甚毀傷父母遺體?”風顛說:“出家早已不孝,幻體豈能長久!”寇驛官說:“你將鋼針取了,我幫你實現夙願”,風顛當即取下鋼針,不說二話就轉身離去。

第二天寇驛官召集堡內眾人,及時將磚運上西山,問風顛夠不夠用。風顛說:“隻夠正殿的,還要修十王殿。”寇驛官答應:“磚瓦不足,我全包下,明日我有兩天差事去辦,回來再運。”

寇驛官辦完差事,騎著一頭騾子回到苦水堡內,快到驛站門前,見前麵有一母豬陷在泥裏,騾子一見受驚,將他摔下來,回家後心疼死去。即日夜晚,此母豬生下一窩豬娃,內有一隻四蹄皆白,不久,這隻豬娃被本堡楊豹子買去喂養。時至康熙十年正月初一,風顛下山給父母拜年,街上議論:有樁奇事,楊豹子老漢的豬跟著人在各寺廟行香。風顛聽了說:“此事合我的夢了。”眾人問他夢見什麼?風顛說:“昨晚夢見,寇驛官對我說,前願未完,錯投門戶,請禪師撥濟。我想此夢就是這樁事了。如今豬在哪裏?”眾人答:“在楊豹子家”,風顛就到楊豹子家去募化豬,楊豹子夫婦忙迎出來問:“禪師化豬有何用場?”風顛將作夢之事說了一遍,楊豹子笑道:“我活了八十歲未見過這等怪事,聽便,聽便,隻要豬跟你去,你就領去,若不跟你,就不應你夢了”,楊豹子知道風顛愛開玩笑,常說瘋話,就有意難他說:“你叫一聲,豬跟你,就把他抓去,不跟就別抓,”隻見風顛對著豬說道:“你昨晚托夢給我,今天我來請你,降光山門,引眾做善,跟我去吧”,說罷豬抬頭呼呼一叫,跟著風顛直去。

風顛領去,在豬脖子上掛了一個小木牌,上寫“自醒”二字,他也把豬呼為“自醒”,這豬真不同一般,每天自動挨家輪流討食,吃飲後就直向萱帽山下走去,在風顛居住的地方歇息。

約過了一個月,豬吃肥長壯了,風顛銀兩也募化得差不多了,為了實現修葺十王殿的夙願,便請木瓦工匠動工,從此,他天天趕豬搬運磚瓦,自己身背六塊,豬馱四塊。這一行動,感動了周圍的人,大家都來義務投工,或募化捐資,很快完成了修建任務,從此,萱帽山便叫成了豬馱山。

十王殿剛修成,苦水堡驛站接到通知說,近日欽差路過此地,要驛站備好酒席招待。這年大旱,老百姓養豬的很少,養的也是骨瘦如柴。有個名叫王占軍的屠戶,過去與寇驛官不和,想報私仇,就借機去抓風顛的豬說:“自醒師傅行個方便”,說罷將豬硬趕到茶院殺了。

豬殺後不久,王占軍吐血死了。說也奇怪,苦水堡流行起瘟疫來,誰夢見寇驛官誰就得病,整個堡子瘟疫流行不止,眾人去請風顛懺悔超度。風顛便設法壇,高聲誦曰:“自醒自醒休作怪,是你前身冤孽債;時下投個正門戶,翻身休迷菩提路”。超度後,瘟疫消失。

七、供湯拾骨

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吳三桂在雲南起兵反清,第二年全國紛起響應。蘭州也是反兵四起,城內到處是營房,街上有攜子帶妻去避難的百姓,有運糧擔柴備戰的士兵。紛紛亂亂,這時風顛適在蘭州,第二天他向苦水返回,走至沙井驛來到關帝廟,此地有個白土坡,是東西交通的要道,坡大路陡不好走。老百姓給軍隊運糧草,走在這兒人困牛乏,又喝不上一口水,大家叫苦連天,風顛供手默祝韋陀,但得資財,供茶燒湯,立願救饑解渴。他住到廟裏,借來水桶,從二十裏地外去擔水濟渴,二十多天,天天如此。附近村莊的老百姓被感動了,有一天村上幾個老者圍上來問風顛:“世亂是大家的孽苦,你一個和尚受此辛苦是為何事?”風顛說道:“差矣!你們看,眼前父南子北,百姓運糧草,枯渴難當,我今擔水救濟,非為己也,是為安民濟苦”。“你能保得此方百姓平安嗎?”老者們急問。風顛道:“天下事情都這般,求世太平要人幹。”幾位老者說:“既是如此,我們大家湊幾頭毛驢馱水濟渴。”風顛才得以息肩,從此和幾位老者每天馱水舍施湯茶整整半年時間。